講師:李家宏

日期:2008 12/24 星期三 下午2:00~4:30

講師介紹:

曾任Globe Union Group 集團副總經理;American Standard 總經理、亞太區副總裁;Sterling/Winthrop 總經理等職務,具有豐富的全球化企業高階主管經歷,並兼具在台灣、美國、香港及中國等地,不同文化環境工作的經驗。

精彩內容:

運動治療為物理治療的一種,以徒手或借助器械,利用物理學的力學原理來治療和預防疾病、恢復功能的方法,是物理治療中最基本、最積極的治療方法。它是除了控制疼痛的儀器治療,以及需要由物理治療師實際操作的徒手治療之外,我們能在家中練習自行施行的治療方式。李家宏先生分享在醫院復健過程中所學到的,五十肩、下背痛等運動治療自我復健的方式。

「五十肩」的學名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因多發生於50歲的中年人身上,所以俗稱為五十肩。又因患有此症狀的患者多常感肩膀酸楚難忍,局部怕冷,疼痛情況在夜晚或天氣多變、轉冷時漸趨嚴重,又稱為「冰凍肩」。五十肩好發於40至60歲之間,且罹患五十肩的女性患者多於男性。

五十肩發生的部位為肩關節一帶或延至上肢外側的疼痛,雖然左右兩肩都有機會發生,但以左肩比率較高,無特殊原因者常發在左側,而有外傷史者通常好發在慣用手的右側。而兩側同時發作者機會少,僅6%至17%。有肩膀動起來會感到僵硬,無法舉高、轉動手臂及肩周隱隱作痛的症狀。大部分的病人總以為如果能忍受著些微的疼痛或肩關節動作不靈活,稍為多休息,不再動用它,肩關節僵硬及疼痛便會自動復原。就這樣一天拖一天,本來只有動作時才痛的肩膀,演變成連晚間睡眠時都疼痛不已,而影響睡眠。此外,因肩部關節囊發炎疼痛使肩關節附近的張力變高,更由於本身怕痛的保衛機制,自然會儘量不去活動到患處。活動度不足,使關節附近的肌肉或肌腱經過一連串的發炎狀態之後,因而引起肩膀附近的組織纖維化,甚至肌肉痙攣,肌力萎縮及衰退亦隨之而來。

五十間有兩種類型,無法查明原因的原發性五十肩,以及常為外傷、開刀、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等原因造成堅肩部關節無法活動而形成的次發性五十肩。

目前五十肩有藥物注射、物理治療、外科手術等治療方法。而運動治療方面,可以嘗試以下三階段運動:

‧第一階段(針對疼痛嚴重的急性期)
鐘擺運動、胸部及肩胛骨活動、手臂內轉及外轉。
目的在於控制疼痛,維持關節活動度,運動過程中儘量活動到不會發生關節疼痛所能到達的最大活動程度;適度的活動對舒解疼痛是有助益的。


‧第二階段(疼痛較為控制的惡急性期)
鐘擺運動(手握重物,動作增大)、胸部及肩胛骨活動(手臂動作較大)、聳肩運動、肩胛骨加強運動、手指爬牆運動、甩手轉圈運動。
目的在於增加關節活動度,若狀況允許可進行溫和的肌力訓練;此階段進行較為激烈的伸展運動,運動完可能會發生疼痛,若不超過半小時仍屬正常。


‧第三階段(疼痛已被控制的慢性期)
背後抬手運動與摸耳朵運動(肩關節內轉與外轉伸展運動)、拉棒/擦背運動(肩關節內轉與外轉運動)、胸部及肩胛骨活動強化肌力(或推牆運動)、穩定性訓練。


目的在於回復最大關節活動度,加強肌力,強化關節活動的穩定性。此階段伸展運動為第二階段的再加強,以回復最大關節活動度為原則,不過這一階段的運動重點在於加強肩部關節的穩定性訓練。

長時間維持某一姿勢或姿勢不良(如站立時彎腰駝背)、用力不當(如常彎腰取物)、肌肉無力或柔軟度不足,都易造成「下背痛」的問題。其他如孕婦或肥胖者(腰椎易較前凸)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骨刺壓迫神經)、脊椎側彎者亦是常見的下背痛原因。此外,若個性較易緊張、工作壓力大、情緒不佳也可能發生下背痛。若有下背痛症狀應向醫師求助,檢查診斷出下背痛的原因,可藉由藥物、或物理治療減輕疼痛。矯正錯誤的姿勢,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保持正確的姿勢及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避免下背痛的再發。

在下背痛的保健方面,每天適量且適當的運動,可預防下背痛的產生。運動前可先熱敷背部20分鐘;先做肌肉骨骼柔軟度運動,再做肌力訓練及脊椎穩定運動;每天做二至三回,每回各項動作維持五至十秒,重覆十次。

需要注意:睡覺時,不要睡太硬或太軟的床;一般以側睡為宜,但若習慣正躺或俯臥且無不適亦可;正躺時,宜於兩膝下放一枕頭,使兩膝略為彎曲。坐時,避免長時間坐著,約30分鐘應起身活動;椅子最好有靠背、腰托及扶手;避免過低的椅子或鬆軟的沙發;避免轉身取背後的物品。站立時,避免長時間站立;刷牙洗臉時避免低頭;避免彎腰取物,應蹲下將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拿好,再利用大腿力量站起。


可以嘗試以下三階段運動來治療下背痛:

‧第一階段,柔軟度運動:增加前彎活動度、增加後仰活動度、增加左右旋轉活動度。
‧第二階段,肌力運動:平背運動、腹肌訓練、背肌訓練、膝伸肌訓練。
‧第三階段,穩定運動:脊椎凹凸運動、舉手抬腿運動、離地舉手抬腿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