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家競爭力

發表人:Dean Shueh 文章觀看數:1210 發表時間:2013/04/23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論國家競爭力               
 

1. 泛論國家競爭力(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我一直相信,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基本上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當然,上帝偶爾也會擲擲骰子,送給這個人一點好機運,讓這個人得意洋洋;或是丟些壞晦氣,讓這個人自我哀嘆一番。

國家也一樣。每一個國家,都有這個國家的“國家性格特質”。國家的性格特質,大抵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前途。當然,上帝也會擲擲骰子,送給這個國家一些驚喜;有時候,也會是個大大的意外。

上帝擲骰子,送給臺灣一個大紅利的案例,曾發生在1968年的偏僻台東縣延平鄉。當地一個名不經傳的紅葉國小少棒隊,出人意外的,大敗日本關西的少棒明星隊,從此臺灣的少棒運動風起雲湧,沛然成風。這一偶發事件的影響,非常的深遠,直接帶動了臺灣的棒球運動。

臺灣少棒運動興起的過程,是個奇跡。可以説是上帝悲憫臺灣風雨飄搖,送給臺灣的一個大禮物。

除去偶發因素不談,一個人的個人競爭力,通常是來自於這個個人的「性格特質」。所謂的性格特質,包括了他的聰明才智、他的特殊稟賦、他的人際關係、他的決斷能力等。

姚明身高230公分,年輕的時候打籃球,一柱擎天,獨霸籃下,外號叫做“要命”,後來入選中國國家代表隊,被稱做“移動的長城”。姚明的個人競爭力,來自於他“要命”的身高。姚明憑藉他的天賦異稟,成爲史上第一位NBA 的中國籍球星。如果姚明不選擇打籃球,而選擇去打乒乓球,恐怕沒有人會怕他。我想我只要努力不懈,勤練乒乓球,也許都有機會擊敗他。因爲姚明打乒乓球,不具備任何比我要強的“競爭優勢”。

所以說,姚明的個人競爭力在於他的一柱擎天的個人特質,他順著個人的競爭優勢發展,只要站著不動,就足以“出人頭地”。如果不順著他的個人競爭優勢發展,難免是落入“乏善可陳”的結局。

個人有個人的競爭力,國家也有國家的競爭力。一個國家的「國家競爭力」,來自於這個國家的天然資源、地理位置、歷史與文化、社會習俗與整體見識水平等。

中東國家生産石油,石油出口,自然就是產油國家的經濟動脈。俄羅斯、加拿大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原物料與礦產的開採與出口,自然就成了俄羅斯與加拿大的主要經濟來源。巴拿馬以他特殊的地理位置,靠著巴拿馬運河的船運稅收,就可以過著富裕優渥的生活,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一樣。

以上的這些案例,説明了這些國家的經濟,主要是憑藉這些國家的“天然資源”或是“地理位置”。

有些國家的競爭力,與國家的歷史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德國人非常的注重邏輯,德國的哲學大師黑格爾的辯證理論,在德國的教育中,是非常受到重視的。因此一般德國人的邏輯觀念都很強。邏輯觀念強,奠定了國家科學發展的基礎。所以德國的科學家特別多,著名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原藉就是德國。愛因斯坦成名之後,因爲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政治因素,才歸化入了美國籍。

德國的天然資源不是很豐厚,但是憑藉的德國人對於邏輯的熱愛,嚴謹的生活態度,造成德國科技產業的強大競爭力。德國的雙B 汽車工業、德國的化學產業、機械產業、製葯產業,精密工業、在全球都有強烈的競爭優勢。德國人崇尚科學、有實事求是的嚴謹生活態度,這種國家文化,造就德國成爲歐洲第一大經濟體。

日本與德國很類似。其實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派了著名的“岩倉使節團”到歐洲考察,尋求致富圖強之道。在考察了十餘個歐美國家之後,日本決定參考“德國模式”,作爲日本經濟發展的楷模。日本的民族性與德國相接近,日本的國家經濟發展、與德國可以相互比擬。這二個國家,一在歐洲,一在亞洲,彼此各展輝煌。

德國與日本的這種國家競爭力特質,造就了德國的雙B汽車,與日本的Toyota 汽車,雄踞世界汽車業霸主的位置,歷久不衰。

當然德國與日本二個國家,由於共同的意識形態的偏執因素,一在歐洲,一在亞洲,都發動了殘酷的侵略戰爭,這二個國家沆瀣一氣,狼狽爲奸,也是有其歷史脈絡可資探討。
 
德國與日本都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大宗原物料都須仰賴進口,但是二國都能成爲經濟強權,其國家競爭力,是來自於文化傳承、知識水平、與國民的自我要求。

法國與義大利,又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這兩個國家,都在地中海沿岸,是所謂的“地中海氣候型”國家。“地中海氣候型”,受到海洋季風的影響,冬暖夏涼,雨水豐沛,所以,自然條件很好,物阜民豐。而且,沿著地中海的漫長海岸綫,藍天碧水,風景優美,是所謂的“蔚藍海岸”,十分的賞心悅目。

「窮山惡水出醜婦,山明水秀多佳人」。因爲水土怡人,物阜民豐,自然就是美女滿大街,帥哥坐牆頭。所以法國與義大利,充滿了浪漫唯美的文化氛圍。美食、紅酒、服飾、皮包、皮鞋、香水、各種各樣的浪漫性質的、優雅高尚的、帶領流行的、所有適合帥哥慷慨解囊、美女解頤歡笑商品,都是法國與義大利的優勢產品。

法國與義大利的國家競爭力,大家去逛逛各大百貨公司的名牌精品商店,從店面富麗堂皇的擺設,索價高昂的商品,就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法國與義大利的經濟威力。

荷蘭人的文化是精於算計,所以連吃個飯,都要 Go Dutch。 荷蘭人曾有非常輝煌的航海成就,他們佔領過臺灣,建立了熱蘭遮城,留下了今天的台南旅遊重點安平古堡。荷蘭國家小,土地肥沃,具有全歐洲的海運樞紐的二個大港,阿姆斯特丹與鹿特丹。荷蘭以他特殊的地理優勢與歷史條件,發展出了巨大的花卉產業。荷蘭的花卉產業,不單是花卉的配種、栽植、銷售。更重要的是,荷蘭掌握了全球的花卉行銷通路。不論是中南美洲玻利維亞的玫瑰,還是昆明的菊花,要想行銷海外,就必須經過荷蘭的花卉公司。

荷蘭的面積是四萬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六百萬;面積比臺灣略大,人口約臺灣的百分之八十。但是荷蘭以花卉挂帥的經濟產值,創造了國家豐厚的收入。荷蘭的平均國民所得,是臺灣的二倍。

以上是對於所謂 “國家競爭力”基本概念的介紹。簡單來説,每個國家,都要在自己的“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做出發揮,才能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因而能提高國民所得,增進全民福祉。



2. 臺灣國家競爭力探討 

那麽,大家自然會想問一個問題,就是臺灣的「國家競爭力」何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臺灣的基本面積、人口、資源的概況。

現在聯合國,一共有一百九十三個會員國。臺灣的面積與這些會員國相比,大約排在第一百四十名。若依人口排名,臺灣約第五十名;若依人口密度排名,臺灣在前十名。

人口密度排在臺灣前面的國家,只有城市國家,像梵蒂岡教廷,新加坡。以及幾個島嶼小國,像是馬爾蒂夫、模里西斯等。

簡單來説,臺灣土地狹小,人口多。若依人口密度而論,臺灣更是名列前茅。臺灣的土地資源,負載如此巨大的人口壓力,實在很艱辛。若以先天條件而論,臺灣的「國家競爭力」,顯然不好。

但是,臺灣自1980年代以來,半導體與資訊產業的表現,十分的傑出。臺灣在這二個產業的產值,有相當長的時間,高居全球前四名。

臺灣先天條件如此之差,但是臺灣的高科技電子產業,表現卻是非常之好。這個「國家競爭力」,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回顧1980年初,首先,臺灣行政院國科會成立了新竹科學園區,成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所謂的科學園區的概念,其實還包含了,園區内外完整的「配套建設」。

園區内外的「配套建設」,可以説明如下:

1)	園區内的配套建設
提供有利的土地、租稅、融資融貸等條件;完善的水電供應、優美的園區環境;學人宿舍,歸國學人子女的中小學雙語教育等。

2)	園區外的配套建設
A) 交通建設,
政府大舉投資建設高速公路,大幅縮短新竹往返臺灣各地主要城市、以及通達航運港口的時間。同時建設桃園國際機場,大幅提升了國際航空的便捷性。
B) 人才供應
園區就近有清華交大,供應優秀的理工科研人才,與產業工程師。在新竹市,還有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院的研究成果,可以轉化進入生産線。


在園區内外「配套建設」之外,還有一些「關鍵性大環境的因素」。這些大環境因素,十分重要。我歸納為七項,分述於下。

1)	當年臺灣主流優秀人才,匯集在理工領域
因爲政治與社會等因素,臺灣當年的第一流人才,大多讀理工。因爲臺灣第一流人才,匯集在理工領域,所以臺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基礎人才條件。

我當年讀建中,畢業了24個班,其中的18個班都讀理工科。可見當年最會讀書的學生,大都進了理工科系。 


2)	臺灣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匯流
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輕工業、消費品工業、傳統產業,都發展得很好。各種各樣零組件的供應,都很充分快捷,零組件取得的成本很低。臺灣紥實的傳統產業,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固的後勤支援。

3)	海歸人才與本土人才的匯流
政府極力爭取海外人才回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積電的張忠謀先生。本土人才,則是以活力與拼勁,打下了另一片江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郭台銘先生。臺灣的電子業,匯集了海歸人才與本土人才。這二類人才,分流夾擊,上下攻略,為臺灣的電子業,開創出輝煌榮景。


4)	海外工作人才與國内工作人才的匯流
臺灣早年的出國留學熱潮,造就了很多理工人才,在國外的各大小公司工作與發展。在海外工作的人才,與在國内高科技業打拼的人才,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親友、或是同學的關係。彼此之間的資訊交流、研究成果的分享、市場與客戶關係的介紹與開發,都是暢通無礙,十分有效率。

 
5)	臺灣與美國的經濟共榮互補,工廠與市場的產業鏈,早已成一體
臺灣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密不可分。自60年代以來,臺灣外銷廠商,主要都是依靠美國市場。所以臺灣廠商,非常習慣於替美國公司打工代工。半導體與資訊產業的最大市場,在美國。臺灣人優良的「替老美打工代工」的商業文化傳統,在臺灣高科技電子產業,也做了適得其所、與適得其時的發揮。

6)	個別企業的功力非凡
張忠謀的台積電,有世界一流的科技競爭力;郭台銘的鴻海,有世界一流的生産效率。這些高科技與電子業的霸主型人物,都是產業界難得一見的奇葩,我們也只能說是臺灣的鴻運當頭,出了這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經營奇才。

7)	其他成本與政治因素
1980年代,臺灣的國民所得不高,產業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取得高品質的人力資源。政府的經濟政策,以外貿為導向,匯率維持在一美元對四十元的穩定狀態,對於電子產業的攻佔美國市場,十分有利。政府推動高科技電子產業的發展,也有相當高的行政效率。


總而言之,臺灣以一個天然資源匱乏的蕞爾小島,在半導體與資訊產業,創下了傲視全球的成績,絕非偶然。我在以上的分析中,列舉了七項關鍵因素。

若以企業管理與經濟學的概念來説,當年臺灣的高科技電子產業,掌握了市場、科技、中高級人才的供應、有效率的生産與經營管理知識經驗、周邊衛星產業的支撐、廉價勞工、與政府的全力支持等各項競爭優勢。

就以上所列舉的競爭因素的總和評分而論,全世界沒有其他任何國家,可以與臺灣競爭。這就是當年臺灣「國家競爭力」之所在。

所以我認爲,臺灣當年高科技的成就,是硬碰硬的結果,其成就有脈絡可尋。因爲臺灣具備了足夠的競爭條件,才能得到傲人的經濟成績。其因果關係,完全合乎經濟規律。

諸葛亮在他著名的《隆中對》中,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話:


《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這句話説得很好。「以弱為強者」,一方面需要「大環境因素」;另一方面,也需要「人爲謀略」。當年臺灣的「國家競爭力」之所以能夠「以弱為強」,也是因爲「人爲謀略」善用了「大環境因素」!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