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企業興衰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393 發表時間:2011/02/12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聽說過「永備公司(Union Carbide Corp. 簡稱UCC)」或「聯合碳化公司」嗎?沒聽說過?那聽過「永備電池」嗎?仍沒聽過?那也沒關係,因為這些名稱已告別世界十年了!這家公司創立近百年,卻應了一句話,「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讓人唏噓,令人感嘆。

UCC的正確譯名為聯合碳化公司,在中國抗日時期,開始在上海設立公司,推銷聞名世界的永備電池(Eveready Battery),遂將公司命名為永備公司,之後公司遷至香港,仍用同名。一九六九年在台灣成立分公司,持續沿用永備之名。雖然一九八四年底,在印度發生了毒氣外洩事件,亞洲各個分支的中文譯名,紛紛改為聯合碳化公司,但是在台灣的公司仍然維持永備之名。

乙烯是石化的核心或基礎原料,多數石化產品都由乙烯繁衍而生。永備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家持有乙烯生產專利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製造乙烯的公司,更是全球石化工業的鼻祖。公司的成長,除了藉由購併,更藉自身的研究與發展,創新技術與產品,也發明了新技術與新產品,引領石化工業風騷,因此號稱「科技發現公司(The Discovery Company)」。

企業的興衰必有其因果,永備公司的衰敗,許多人歸因於印度的氣爆事件,然而做為身在永備工作的見證者,我個人的結論是「領導者使然!」創立於二十世紀初,永備公司在產品與技術的發展上不斷地領先,進入一九六○年代,雖然也做研發,但為了擴充規模和加速成長,領導者就把目光放在購併別人公司上面。

一九六九年我首度進入台灣永備公司,當時永備公司的排名是全球第二大,僅次於杜邦公司,到了一九七一年,地位就被德國拜耳公司取代,被擠入第三或第四。這時的永備公司,由於規模龐大、部門過多,已呈現勾心鬥角、藩屬割據的官僚文化,大家熱衷於爭權奪位、分享利益,疏於經營也疏於管理,導致許多有力的產品、技術和資源沒人發展,雖然在一九七七年成功地發展聚乙烯生產技術,又於一九八三年再開發成功聚丙烯生產技術,仍救不了衰敗的命運,以致發生了印度的氣爆事件。

逃掉在當時被反併購和分解的命運,永備公司專志在化學領域,但仍然逃不掉經營的疲態,從大宗化學品和特用化學品兼重的體制,轉向偏重大宗化學品,遂又陸續出讓聚多元醇(Polyols)和汐酮(Silicones)等獲利率高的事業部門,這正是領導者的盲目,丟棄了推動事業成長的武器。

企業必須注重「興利與除弊」,興利在經營,除弊賴管理,帶動企業成長的基因是「以興利為目的之經營」,讓企業衰敗的基因則是「過度強調權位的管理」。企業興衰必有因果,領導者運用經營與管理的智慧與比例,是興衰的主要關鍵。

經營著重「啟物之功」與「致物之用」,也注重「致技之精」與「砥器之礪」,而為了達到此境界,就得「用人之能」與「用人之智」,總而言之,都在活用企業的資源。永備的領導者注重後二項,輕視「啟物之功」與「致物之用」,因此拋棄特用化學品事業。為了節流與除弊,管理講求規章與制度,藉權力與地位去節制人們的行為與態度,使之符合規章與制度,但常因過度強調管理強調權位,讓下屬墨守規章而不能用能與用智,去經營與開創事務,阻礙企業的成長。

一九九一年開始,全球企業自覺不是,各個企業的領導者展開企業重整與改造(Restructure),為腫大的組織清除冗員或去除不必要的單位(Downsize),也為階層過多的官僚體制減少層級 (Delayer),那數年間,聽到的都是裁員,許多企業也重新顯現戰鬥力,造成一時的繁榮。

企業的興衰,取決於領導者的智慧與態度,領導者的智慧,則落實於眼光與見識。在企業重整時期,歐美各大企業又受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競爭優勢」學說的影響,奉行「低成本策略」或「差異化策略」做為事業營運導向,採取差異化策略的化學公司,將重心轉向特用化學品,而永備公司則因擺不脫大宗貨選擇低成本策略。

永備公司是企業重整的領先者,在一九九五年成就達到巔峰,不幸的是領導者把「低成本」奉為法?,做為唯一的目標,以經營大宗貨品的心態來推動事業,相信景氣低迷時只要成本夠低就能立足,一旦景氣復甦,則就能獲大利。為了降低成本而執著於管理,期待景氣帶來利潤,因此反忽略經營人力與資源去創造利潤。

問題是低成本並不完全取決於管理或技術,原料的來源與進價也左右成本,且低成本不保證獲利,市場的削價行動常使公司賠錢。永備公司是個由乙烯繁衍產品的石化公司,乙烯的上游原料是原油和天然氣,由於原料受制於人,在遇到下游顧客或市場對產品需求不振時,再怎麼降低成本也無力創造利潤,在二○○一年終致落入被併購的命運。

回顧永備的起落,我不得不再感嘆,「企業的興衰,領導者使然!」當然,領導者不止一位,是一群左右企業與組織去向的決策者,國家不也如此?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