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浮雲明月

發表人:Dean Shueh 文章觀看數:2521 發表時間:2013/09/10 文章分類:創作
<王安石浮雲明月>

  
那年,王安石29歲。他在寧波有很好的政績,京城的政治菁英都注意到他的才幹。他的文學聲譽也日益攀升,有了全國性的知名度。王安石對自己的才幹、與自己的治國理念,都充滿信心。他到杭州遊玩,登上了西湖邊的 <飛來峰>,寫下了一首著名的詩: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其中的二句話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就是在自訴自己的高瞻遠矚,任何的困難險阻,都不會迷惑他的自信、與他勇往直前的決心。

當然,這二句詩話,也是在呼應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句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詩的名稱是 <登金陵鳳凰台>。在唐朝的 <安史之亂>之後,李白被流放到了貴州夜郎。李白在獲釋之後,對國家的局勢,感到十分悲觀。在這段期間,李白到金陵的<鳳凰台>遊玩,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 這首詩。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的意思是說,天下大亂,遠望京城長安,就好像是一片浮雲蔽日,實在是令人憂愁。

王安石對自己感到極度自信,寫下 <不畏浮雲遮望眼>,與李白的 <總為浮雲能蔽日>,相互輝映。王安石似乎要與三百年前的李白做出對話,一樣的看浮雲,可以有兩樣的心情。
  

歷史給了王安石一個機會去開創新局,振衰起敝。宋神宗拜王安石為相,大力支持他變法革新。很不幸的,這個屬於王安石的十年,最後以失敗告終。王安石在罷相退休前一年,有一天,路過金陵北岸的瓜州。晚上,泊船瓜州渡口。王安石在船上回想著近十年來的經歷,非常的感傷。
  

王安石回想,他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不惜與原來的朋友們,一個個產生激烈的辯論與對抗。為了要讓的他的變法順利執行,他把這些當年的朋友們,一個一個的貶出了京城,包含了司馬光、韓琦、富弼、蘇東坡。然後,他親自提拔了一批新人,他給了這些新人權力、信任他們。想不到,最後真正暗下毒手出賣他的,不是司馬光這些老臣,反而是他所最信任的呂惠卿,以及一些他所破格重用的新人。 

現在,王安石很清楚,他的變法失敗了。他的政治生涯,即將結束。他已經55歲了,不可能東山再起。王安石已經老了,他的心境更是充滿傷痕。他很清楚,他的歷史定位,只是一個供後人參考的失敗案例而已。

現在的他,又還能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他想念他的家園、想念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家人。他的船停在瓜州,瓜州的對岸,是京口。京口就是傳說中的三國時代甘露寺招親,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的地方。與京口相隔不遠,就是鍾山。鍾山之下,是金陵。金陵就是王安石的最後寄託,哪裡有他的妻小,他的家人。
  

於是,王安石在船上,回首前塵往事,百感交集。他一時情懷難以排解,有了寫詩的衝動。他想了想,提起筆來,寫下了一首詩,詩的名字,就叫做《泊船瓜洲》。詩如下:
  

《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所以,在政治生涯走入末路的王安石,以他的才華,為後人留下了兩句極端優美的思鄉與思親的詩句,千年傳頌。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

我們比較王安石29歲的詩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 與他55歲的詩句  <明月何時照我還 ? > 對於人生的真實面貌,應該可以有更多的感悟吧。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