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天鵝湖簡史

發表人:余松培 文章觀看數:897 發表時間:2014/08/19 文章分類:趣味小品
芭蕾舞劇天鵝湖簡史          余松培  2009.4.15

天鵝湖是一齣三幕四景的芭蕾舞劇。芭蕾舞劇是音樂、舞蹈及戲劇(啞劇)的綜合表演藝術。文藝復興時代,米蘭宮廷即有以器樂伴奏的系列舞蹈,是為芭蕾舞劇的前身。世界第一部芭蕾舞劇是1581年在法王亨利二世的宮廷中演出,皇后凱瑟琳(1519-1589)來自義大利梅第奇家族。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任用義大利作曲家盧利(1632-1687)創作歌劇和芭蕾。路易十四大力提倡芭蕾,親自扮演舞劇主角。並且,創辦皇家舞蹈學院,使巴黎成歐洲芭蕾舞中心。


十八十九世紀,俄國沙皇崇拜西方藝術,義大利的音樂家和舞星成群來到聖彼得堡。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是芭蕾舞劇發展史的轉捩點。過去的芭蕾舞劇是以舞蹈為主,音樂用來伴奏;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則是以音樂為主。1877年天鵝湖在莫斯科大劇院(國人錯譯為波修瓦劇院)首演,此次演出是失敗的。當時芭蕾舞劇的編導和指揮不能體會柴科夫斯基的精神,其中比較難跳的曲子竟然以其他人的舞曲來替代。1893年柴科夫斯基去世,1894年天鵝湖第一幕第二景 (湖畔) 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重演。1895年全本天鵝湖才在馬林斯基劇院再次演出,此次演出是由彼季帕和伊凡諾夫編導。義大利著名芭蕾舞星雷格納妮在第二幕中演出黑天鵝的三十二轉舞技,此次演出大為轟動,天鵝湖也成為日後最受歡迎的芭蕾舞劇。


天鵝的結局有兩大類型的版本,悲劇版是以男主角死亡為結局,喜劇版則是王子戰勝惡魔,公主獲救。此次馬林斯基舞團來台演出的是喜劇結局。柴科夫斯基的另兩齣芭蕾舞劇是睡美人(1890年馬林斯基劇院首演)和胡桃鉗(1892年馬林斯基劇院首演)。


不是「基洛夫」              余松培 2009.4.4


世界演出水準最高的芭蕾舞團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三月底至四月出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然而月節目簡介卻以基洛夫芭蕾為封面,其中最顯眼的三個字就是「基洛夫」,也許絕大多數的人看了沒有感覺,但是我看了卻感觸良多,因為這是國人欠缺國際觀及歷史觀所犯下的錯誤。


謝爾蓋•米洛諾維奇•基洛夫 (英譯Sergey Mironovich Kirov,1886-1834) 是前蘇共中央最高領導之一,曾任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於1934年遇刺身亡。「列寧格勒基洛夫芭蕾」當中的列寧和基洛夫都是蘇共最高領導。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改回原名「聖彼得堡」,而基洛夫劇院也改為馬林斯基劇院,但國人缺乏國際觀,蘇聯解體已將近二十年,仍然開口閉口都是蘇聯,媒體名嘴也經常把俄羅斯稱為蘇聯,音樂界人士以為列寧格勒愛樂還繼續存在,當然基洛夫芭蕾在國人狹隘的國際觀中也從末改變過。雖然兩廳院已改為行政法人,但仍屬於教育部,負有教育使命,不應該這樣誤導我們的觀眾。月節目簡介英文名稱的部份十分正確 (The Ballet Company and Orchestra of Mariinsky Theatre ) ,而中文卻是「基洛夫芭蕾舞團暨交響樂團」,正確的翻譯應該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暨管弦樂團」。


歌劇院的樂團是管弦樂團而非交響樂團,orchestra在此應該譯為管弦樂團而不該譯為交響樂團。國人常把交響樂團和管弦樂團混用,例如「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和「維也納交響樂團」是兩個不同的樂團,國人常把「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誤認為 「維也納交響樂團」,曾經有推廣公司利用國人的誤解引進「維也納交響樂團」來台演出,大賺一票。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