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意找到活路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2454 發表時間:2016/06/20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走在台北市東區,忠孝東路四段和敦化南路交叉口附近,你會看到許多名店和大型店鋪,它們都是耗費鉅資裝潢,店面氣派讓人流連忘返,然而你也會發現,似乎觀看者多消費者少。而且有些店面,過了些時候就重新裝潢更換營業和老闆,甚至關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讓人不禁懷疑,是業者無能、項目不對,還是地段不適投資商店?到底鬧區店面該怎麼經營?

 

過去投資生意,最欠缺的是資金,如今資金充裕,卻不曉得該怎麼選擇項目和投資生意。許多人經常會問,該做什麼生意?怎樣的生意能賺錢?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上述兩問題,若是「外行人行外人的回答會有所不同

 

那麼外行人與行外人會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說外行人對所指行業一無所知和見識,自然是看見什麼生意熱鬧就喜歡什麼。行外人雖然不在那行,卻不見得沒有見識,因為他有做生意的經驗,可以憑自我的經驗和見識,推理得知某些事的可能影響和變化,從而推測另一行生意,非專業性的可能影響和應變。

 

生意的基本結構,無非是供給、需求和交易。商店的建立,主要在促成供與需的交易,因識知需求和懂得供給而促成交易,因此在店舖設立之初,必已確認供需的項目,確認所選商店是最適交易的地點,也充分掌握供給和充分了解需求。

 

我們看到許多商店,動用新台幣數百萬甚至千萬元做裝潢,懷著月入數百萬的夢想,在撤資或倒店之時,卻不能收回多少投資。難道業者選擇項目投資前,沒做市場和客流的調查?沒做營運規劃?未曾了解投資報酬率是多少?投入這麼多資金要如何回收?

 

要為生意找到活路,確信該項生意能獲利,在選定項目開店創業之前,須先確認所供給的產品或服務,是顧客所需要的,而且比同業或相似競爭者,更能滿足顧客的需要,或至少能等同別人的條件,才能分享生意。如何充分掌握供給?那就得做些前期作業,調查和比較周遭同業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價格、特色、作業、運輸、包裝、儲存等等與我之差異,找出自我的競爭優勢。

 

譬如開一家麵館,須知附近有多少家同業?店鋪的所在位置,外觀和店內裝潢如何?內部環境和服務有什麼特色?用的是什麼食材?從哪裡取得?有什麼特殊條件?產品有些什麼內容和特色?如何分類和訂價?品味與價位如何?使用什麼生財器具?如何服務顧客?上門的都是些什麼顧客?如何經營顧客關係?營業時間有多長?要與這些同業競爭,須用什麼策略?如何創造優勢佔據活路?

 

我們來聽一個故事,「大陸某落後鄉鎮新上任的領導接到上級的電話,說一個月後將有投資商來考察,要求該鄉鎮做好準備。鄉鎮領導接到電話後,立即召來下級村鎮幹部開會,會中指示各級幹部,回去後立即研究,如何招待投資商,並發揮招商引資的功夫,引來投資商在本鄉投資或採購物品」。

 

「該鄉鎮是純農業鄉鎮,除了農作物和豬、禽,沒有其他產品,為了迎接上門的貴客,鄉鎮裡動員農婦和幹部,使用盛產的西紅柿,配製了幾道可口的菜餚,又取出自產的風乾雞片和辣味香腸待客,貴客臨行前,還奉上自製的番茄醬和調味的風乾西紅柿做伴手。一個月後,投資商回覆要求大量訂購風乾雞片、辣味香腸和番茄醬,並洽談投資番茄加工的意向。

 

這雖然是小說虛構的故事,但說明一件事,做生意自然要籌資金和選項目,創業的項目就該從身邊找,把握自己擁有的資源,找出自己的專長和能力,再把資源變成獲利的商品。即使是超出常態的供需,也就是憑空出現的創意,也須自身的投入與參與,由小而大的摸索與測試,讓自己由外行人變行外人,再由行外人變內行人,由此打開活路。

 

想要投資創業,不必問別人該做什麼生意?怎樣的生意能賺錢?要問自己熟悉什麼產品和行業?擁有什麼技能和專長?擁有什麼包括能力、技術、人脈、貨源等資源?觀察自己就業的環境,以內行人的地位做評估,找出創業機會,或以行外人的地位做調查,找到他行的機會,再模仿開麵館的思路,研擬投資對策。

 

握有資金不能任其閒置,可以找尋投資標的,標的包括項目和人才,資方幫助勞方,共享成就,這本是天經地義,就怕沒有共識和缺乏互信。不管是內行還是外行不管是在行還是不在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投資創業或開店,或已經開店營業,就得有先期的調查和規劃,或定期地自我反省和追查,才能免於撤資關店,才能維護自我的優勢,走入生意的活路。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