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新?事件看情緒語言的濫用

發表人:Dean Shueh 文章觀看數:1471 發表時間:2009/05/27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用不同方式的語言溝通,就會?生不同的溝通效果。語言的使用方式不當,對於問題的處理,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製造更多的問題。很多時候,所討論問題的本身,其實是個小問題;語言使用方式的不當,反而把小問題變成了大問題。 

對於語言的使用,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語言本身的情緒性,一個是語言的邏輯性。很多人,對於語言的情緒性與邏輯性的問題,不是掌握得很好,所以無法經過良好的溝通來處理問題。也有的人,會故意濫用情緒性的語言、或是沒有邏輯的語言,來混淆視聽,以便混水摸魚,達到個人的目的。 

因此,我們對於語言情緒性與邏輯性,必須要有相當高的敏感度。情緒性的語言做出了價值判斷 (normative),陳述性的語言 (descriptive)僅在於陳述事實,不做道德判斷。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差別的。 

我們可以從 3. 12. 的維新館事件,來看看情緒語言的濫用,以及語言的邏輯性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維新?事件,來看語言的濫用,如何把問題惡化。 

首先我們來看輿論的報導。媒體報導說,四位藍營的立委,「挾持」財政部長去「踢?」。所謂的「挾持」或是「踢?」都是情緒型的語言,因?這類的語言,都含有價值判斷。 

「挾持」這兩個字,指的是在暴力脅迫之下(譬如用槍),逼迫受害人必須非做某件事不可。當媒體報導說,立委「挾持」財政部長時,其實就已經在指控立委是加害人的罪犯,財政部長是無力反抗的受害人。一旦使用這個語言,就已經對當事人作了價值的判斷。 

如果我們思考,財政部長是經過我們國家的總統推薦、而由行政院長任命的全國最高財政首長; 他是有獨立行?的能力高官,他可以拒絕立委的要求。持平而論,在這個考慮之下,媒體報導就不應該使用「挾持」這個語言。 

「踢?」也是個情緒性的用語。這個語言的隱喻性含義是「打仔跑來挑釁」。一旦使用這個語言,就已經對當事人做了價值判斷。事件的本質,就被定了基調,理性討論問題的空間,就收到了壓縮。 

我們來比較,情緒性語言與陳述性語言的差異: 

1. 情緒性語言: 
四位藍營的立委,「挾持」財政部長去綠營的總部「踢?」。 

2. 陳述性語言: 
財政部長偕同四位藍營的立委,去查訪綠營總部維新?的承租情況。 
比較以上兩個不同的語言使用方式,那一個語言的使用是在表述現象,那一個是在惡化問題,是很清楚的。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陳述: 
「綠營阿扁政府的高官,偕同藍營的立委,一起去看看綠營總部維新?的承租情況」。那?,這個所謂的「踢?」事件,根本就不應該是一個問題。 
跟著財政部長何志欽去維新館的,還有國庫署長蘇樂明,第一金控總經理黃獻全、第一銀行總經理吳清雲。第一銀行是維新?的房東,綠營總部是跟第一銀行租的辦公室。所以吳清雲先生是代表房東,而黃獻全先生代表的是房東的大老闆。 
所以,對於維新?事件的陳述性語言可以是: 
「立法院財委會的四位委員,因?人民舉報,所以偕同財政部長何志欽、國庫署長蘇樂明,第一銀行總經理吳清雲(房東)、以及第一金控總經理黃獻全(房東的大老闆),一起去看看維新?的承租情況。」 
以上的這個陳述,符合事實。這個組合,包含了民意代表、維新館的房東、房東的大老闆、以及直接管轄的執政黨政府高官。大家一起來看看承租戶的情?。其實也沒有真正的破門而入。如果承租戶看到來了這些貴賓,請進門來泡杯茶坐坐,似乎也是一個很合情理的選項。就算是長昌不想接待,找個助理或是小姐禮貌上出來「敷衍」一下,說說客氣話,也算是正常的處理方式。依常理想像,這幾個貴賓,喝完兩口茶,也就散了。怎?會有問題呢? 
所以,事件的本身,不見得是個問題。是處理的過程,讓它變成了一個問題,而且很明顯的,被轟轟烈烈的炮製成了一個很大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語言的邏輯性問題。 
長昌總部的人對於「訪客」的評語,是「一黨獨大」。這也是語言的濫用。來的「訪客」是財政部長、承租方的大老闆,還有立委加媒體。這些訪客的行?,與「一黨獨大」,實在是沒有任何邏輯上關聯。 
如果是在立法院,大黨小黨意見不同,最後大黨?力表?,封殺小黨的議事空間。這就是「一黨獨大」。但是一夥貴賓來登門造訪,跟「一黨獨大」是沒有關係的。就像綠黨的民意代表,也一樣會有人去造訪藍營總部。所以不論是獨大還是獨小,雙方都會互相造訪。如果說藍營立委是黃鼠狼拜年、沒安好心,在邏輯上是成立的;但是以「一黨獨大」來喝斥訪客(包含綠營的高官與房東),是不成立的、是語言的濫用。 
至於「偷文件」、「丟炸彈」的?法,是更加強烈的情緒性語言。「偷文件」的隱喻性含義,是在指控對方是盜賊;「丟炸彈」的隱喻性含義,是在指控對方是恐怖分子。問題是,這些極端強烈情緒性語言的指控對象,涵蓋了我們國家的財政部長,以及己方承租大廈大的房東公司大老闆等等。這種語言,是可怕的暴力性語言。語言的暴力,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繼之而來的,往往就是行?的暴力。 
語言的使用,基本上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一個習慣使用情緒性語言的人,通常是比較情緒化的人;一個習慣使用沒有邏輯性語言的人,通常是理性思考能力不足的人;會習慣使用暴力語言的人,必然是有暴力傾向的人。 
當然還有一種人,是壞蛋;是非理性語言的操弄者。他們很清楚的知道理性語言與非理性語言的差別。但是他們會蓄意操弄非理性的語言,以達到自己政治上或是經濟上的目的。 
當然,我們是不可能指望一個習慣使用情緒性語言、甚至是暴力性語言的人,會是一個詩經中所謂的「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我們也絕不可能期望暴力語言的使用者,會成?「族群融合」或是「和解共生」的忠實推手。 

BY 薛中鼎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