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因理財受害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491 發表時間:2012/12/26 文章分類:退休心得
看到報導:「台北某男,以投資股票、期貨為業,負債上億元台幣,賣掉兩棟房產償債仍然不夠,一家四口相擁,燒炭自殺身亡!」像這樣的事件,其實在各地屢見不鮮,反映了眾多人因迷失了謀生方向,單靠「理財」為業,正身受其害。

自從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以來,就有眾多靠運作資金、操控財務求財或謀生的人,身受理財之害,把動用得到的資金投入金融的賭局,致使自有和借貸來的資金流逝,再因背負巨額債務沒錢生活,又沒其他謀生能力,無以維生。

二零零八年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無力謀生的人更多,造成經濟不振,各國政府卻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財、金」上,以貨幣供給和稅制調整來救經濟,一時間股票、基金、債券、黃金、土地以及物資的價格成為焦點,投機的風氣興盛,人們只知理財,追蹤物價,忽略藉不同能力謀生的財路。

二零零三年有一本暢銷書,名為《富爸爸˙窮爸爸》,該書的作者,羅勃特˙清崎,在書中強調「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指出「以錢生財、用錢賺錢」的「睿智」,視依靠勞力或非用錢賺錢者為中下階層,更加強不勞而獲的風氣。

人們似乎相信,只要坐在冷氣房內操控,不必勞動或靠其他能力謀生,就能夠賺錢養家,過著舒適的生活,這種想法顯示人們的理智中了毒,因理性和知識失常而無力判斷價值,更無力發揮自我的能力,身受誤解之害。

誤解價值使得人們「重理財輕用智」,只想著用錢賺錢,忽略還需要智與能以及人與力的配合,價值誤判更使得人「只重價不重值」,只想藉抬高價格獲利,未想提升品質與價值,藉質與值的提升而獲利。

事實上金錢必須借物資為媒,才能夠交流,物資必須靠人力去把它變成商品,沒有加工、製造、耕種、挖掘、漁撈、開墾等等,不能把它們變做商品,沒有等等這些生產的商品來做買賣,則根本就不需要金錢。

因此,放棄工作或生產的任務,過度專注理財,沒有穩定收入,未取得產品來做交易,尤其是沒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商品來促進交易,光憑抬高物價的投機行為難以持久獲利,國家經濟不可能振作。
 
「重理財輕用智」的結果,讓很多人受害於金融風暴,許多人落得掏空資產,流落失所,證明讓錢為自己工作並不一定是致富的必然條件。 2012年10月12日 《紐約時報》報導,《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清崎旗下的一家公司聲請破產,即使標榜用錢生財,他所經營的公司照樣破產,說明理財不是萬能。

石油的價格從二零零三年以來,一路狂升,中間雖有起落但居高不下,帶動其他物資譬如五金、穀物的價格也相繼飆漲,各種材料與物價也跟著飆漲,在這些飆漲的潮流中,失業率也跟著提升,許多人被裁員失業,許多人找不到工作,還有許多人依賴救濟度日,雖有富者恆富,那畢竟屬於少數。

「只重價不重值」的結果,更使得人們低估人的智慧、能力與價值,於是利用機械或廉價勞力,大量製造品質或規格劃一的產品,使得價格低廉,讓消費國享受廉價商品。不過即使廉價勞力,因為全面投入生產,也使得國家的經濟強盛。

可恨的是人為的操縱供需,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拉抬原料或物質的價格,使得價格拉高數倍。原料或物質的本質其實未變,只是物價驟然原地躍升,讓操作物價者大獲其利,受其害的是中下游產業,因利潤剝削,無力照顧多數員工,遂藉裁員、無薪或不調薪來減少用人,社會上存在著失望和無助的人。

由於價值觀錯誤,人們一味盯住價格,期望藉高物價獲利,只守住既有的餅不做變化,不知藉價值創造財富,不懂得把價值的餅做大。似這樣,價格雖高本質不變,人與智均無所用,財富就無法擴大,即使生產也沒有創造,無力照顧多數人。

理財的想法並沒有錯,但是將手中的金錢委由中間人操作,自己不參與觀察和運作就是錯,理財也不是唯一的生財之路,創造利潤的根本在「智慧」,是累積「用人、役物、治事和理財」的見識在創造利潤。「以錢生財」的理論只是其中的一項見識,「用智生財」才是所有創造利潤的生財大道。

以錢賺錢能用的籌碼只限固定的商品和市場,這雖不必出賣勞力,也不必拋頭露臉,但卻帶有賭博性的風險。用智生財則不限定籌碼或市場,可以創新產品與市場,同時運用金錢、勞力、物質與知識做籌碼。

改變營利觀念,藉智慧創造贏利,為此,我們要善用人之智,強調用智,知道用智更能生財,始能跳脫萎糜不振的生活和經濟困境。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4 篇回應
  • William Liu 於2013/01/13回應
    我非常同意川海兄的話。其實很多退休的人會去理財有不小的原因是沒事情作無聊。股票市場不但有機會賺錢還可以對台灣與世界經濟及政治保持經常的接軌。只是我們的股票市場輸多贏少。就應了川海兄的話"因理財受害了"。
  • 黃嘉靜 [[email protected]] 於2013/01/09回應
    很好奇的請教前輩精英.
    請問川海兄,可否推薦我們一種理財工具.
    條件: 保本,低風險,穩健,獲利不錯,回收年限又不可太長.
    以嘉惠廣大眾生們 !!
    
  • 許川海 [[email protected]] 於2013/01/09回應
    四十多年前在台灣,投資創業三年回本算是正常,五年回本只有資金充裕者才會考慮,至於十年還本(稅後純利10%),那只有傻瓜才會去做!如今考慮保本,滿足年利低於2%!那是五十年以上才能回本,這個觀念正確嗎?
    
    今天聽到蘇拾忠先生的介紹,我們知道台灣仍然有創造數倍回本的投資機會,不過自己是機會的創造者、促成者、參與者、見證者還是訊息接收者?自己能不能創造?敢不敢參與投資?
    
    我不排斥理財,但不同意以之投入股市、基金、債券,任其自生自滅或靠別人操控,除非資金過多,自己有正常穩定的收入(如醫生)。想要獲利就需用智,用智於投資和創業,用智於以錢生錢的理財!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機會的產生也不同,現在只有各憑智慧,各圖機遇。  2013.1.9
  • 黃嘉靜 [[email protected]] 於2013/01/08回應
    川海兄,是我敬重的前輩,您的所言都對;確實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象. 其實,與人性的貪婪有很大的關係.喜歡不勞而獲,喜歡賺快錢,喜歡瞬間致富.哪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理財致富:是要做功課的,是要先繳學費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理財要先衡量自己的:年齡,自有資金,風險承受度,需求,目的等.
    
    給已退休的人的理財建言:
      1.無收入來源,無法重來一次,無法承受高風險的投資工具.期貨,股票,股票型基金,不懂的行業投資最好少碰
      2.若有人找你投資,預估獲利有10%以上,最好不要相信.這是騙人的(因為銀行定存年息1.37%,全球債券年獲利3%~6%,儲蓄保險2.2%)
      3.保本是上上策
      4.選擇安全,穩健獲利,波動小的理財工具.寧願報酬少一些,也不要承受本金虧損的風險
      5.選擇本業經營穩健有信譽的大公司
    
    希望5070會友們都保護好老本,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悠活,樂活,健康生活到老 !!             
    
    作者目前服務於 中國人壽(全台灣第五大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