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人生定位

發表人:劉匡華 文章觀看數:686 發表時間:2011/08/30 文章分類:銀領特區
退休是人生的一個嶄新的階段,也是一次重生的機會。我們從初生開始,父母就百般的呵護與培養,然後一系列的學校,補教和家教等教育都是希望我們未來找個好工作。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後努力奮鬥希望獲得升遷,提高薪水讓家庭過好的生活,子女有好的教育。

現在我們從職場上退休下來了。一生的努力目標不論達到與否,對大多數人來說都算完成了我們人生的使命。

未來何去何從? 還有三四十年呢。

人生另一個有意義的生活,目標是什麼?缺少了以前職場上的平台和資源還能作什麼?

我們希望健康老化,網路上與坊間有無盡的資料與活動,就在我們的選擇與有紀律的執行。

我們希望補償以前缺少時間陪伴家人或朋友。這個多出來的時間陪伴品質如何?我們喜歡嗎?對方呢?

我們希望未來的人生是有意義的。這是不是代表我們希望自己對這個社會還能有些貢獻還有些價值?要作什麼?怎麼作?我想這才是退休的知識份子比較重要和困擾的問題吧。

我以為我們要拋棄以前作事須有平台和資源的習慣性想法。聽過很多退休的人對退休生活的描述。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退休是一個創作的過程。

如果未來的三四十年是一個創作的過程。是不是很有挑戰?很Exciting?

我們可不可以把未來人生的定位放在:一個創作的過程!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4 篇回應
  • 燕翎 於2011/09/14回應
    我的經驗是退休後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選擇權.
    
    我因為在社運, 學界和政府的經驗,對於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執行很有興趣,也很想知道世界上別的國家,特別是公認為先進的
    國家在做些什麼, 成效如何.退休以後較有時間去做這樣的研
    究,但如果有同伴一起做,或成果受到重視就更快樂了.
    
    另外,我也有一些新的學習,特別是技術性的東西,我發現只要
    努力,就會有可見的成果.而且帶來不同的成就感,對自己也有
    新的認識,新的發現.
    
    這技術性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鬆筋.其他的,以後再分享.
  • 劉匡華 於2011/09/13回應
    川海兄問”創作什麼”?”要如何創作?”。去年?曉波先生創辦的時代基金會與MIT共同舉辦了一次20週年紀念會” Vision 2020” Conference. 除了MIT的校長與Sloan School 的Dean 等重量級學者外,也請了國內諸多著明的企業家與學者,如張忠謀,翁啟惠,鄭崇華,賴聲川等。賴聲川的演講是聽?反映最熱烈的。他的講題是”未來十年的Creative Vision”. 總結是”創新是由skill 與wisdom 的組合” Skill 可以教,Wisdom 教不來。他還當場Challenge MIT的教授們有誰敢教”Wisdom” 與學校敢讓教授開這門課嗎?身為一個25年的創意教授(他在Stanford, Berkley 與Yale都教過書)他很不滿意於Wisdom 教不來這樣的結論.最後他分享他最新發現也許有助於增長wisdom的線索就是中國的”學問”─”學習問問題”。川海兄的每週一問與此倒有些英雄所見的類同。
    
    以上是嚐試回答”如何創作”至於創作什麼?每個人對於最有意義的事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原以為我可以為職場上的弱勢族群在就業方向與技巧上提供協助也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最近我向精英派遣部的同仁說如果遇到半年找不到工作還想找工作又願意接受我輔導的人請他們推薦給我。我願意免費輔導。3個星期過去了,至今還沒有人推薦給我。倒是一些朋友聽到我的志業,會主動的請我幫忙他們的子女及親戚作就業輔導。”無心插柳柳成陰”是很多創新成功的寫照,但也須要去插柳才有機會。
    
    這個經驗也讓我想到一個香港從銀行退休下來的高級主管,因為他太太在學校作義工而結識幾個願意免費接受他Coach的學生而非常興奮的向我談到它最近的成就。 退休下來面對全新的市場或客戶,很多事情是預想不到的。我們如果認為”助人”是有意義的;就從身邊開始。就從現在開始。要創作什麼?就從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開始吧。
    
    “想到一個好點子,傾全力將它付諸實現,即使投注一生也願意”。這樣奢侈的享受是不是只有退休的人才會有的機會?
    
    
  • 燕翎回應匡華兄和川海兄 於2011/09/06回應
    川海兄先問了一個問題, "退休者已經歷長年工作,是否有心得?是否能應變?是否能創新?" 後來又提了一個構想,"退休者能不能每周一問,彼此就所問,發揮腦力與創作,引導國家、社會、職場、與企業等,走上正途?"
    
    退休者雖有心引導國家、社會、職場、與企業等,走上正途.但需先問自己, 心得是否為當前社會所需,自己即使經驗豐富,
    仍有極大學習空間,甚至得丟掉一些過去的思想框架,重新學習.
    
    我贊成每週一問,或每兩週一問,但這一問可以是個與不同世
    代討論或共同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下指導棋.
  • 許川海 於2011/09/01回應
    退休後的人生定位:「一個創作的過程」,頗有深度!
     
    那麼創作什麼?為誰創作?目的為何?退休者已經歷長年工作,是否有心得?是否能應變?是否能創新? 
    
    面對當前政經情勢與環境,除了引進外勞、開放大陸人來台觀光,還有些什麼可以做的? 
    
    退休者能不能每周一問,彼此就所問,發揮腦力與創作,引導國家、社會、職場、與企業等,走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