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輔導創業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588 發表時間:2012/08/30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投資與投機,一向是經濟活動的源頭,投資從商品和商務上獲利,較為注重品質與價值的創造,投機則因價格波動而獲利,故從控制或調整供給去影響價格,然而不管投資還是投機,皆是人在操作。當投資大量超過投機時,我們看到社會欣欣向榮,當投機高於投資時,我們看到富者更富,見識到當前世界經濟的不振。

當前世界的經濟不振,肇因於操弄資金者藉「理財」為名,將人們的注意力「由投資轉向投機」,於是資金被廣用於投機,因炒做土地、房產、股票、債券、能源、金屬材料或原物料等,使得價值不見提升但物價卻狂飆。其實理財不該只限於操縱物資或金融,投機的風險畢竟較大,投資於「以能、力、智為賺錢手段」的產業或商務,雖然獲利較慢但較穩,且風險較小。

經濟不振,說明現有產業或商務的營利模式不再盈利,守住過去或現在,將資金投注在既有的商品或商業,那只是玩弄舊把戲,難脫困境。想要救經濟,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創新」,藉「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生產、創新市場、創新通路、創新遊戲規則或營運模式」去創新財源與事業,才能見功效。

創業是一項創新的模式,鼓舞人才用力、用能與用智創業,是個必要的策略,而輔導創業,讓人找到標的,並免於走錯路或加速成效,也是必要的策略。然而該怎樣輔導創業?由怎麼樣的人以及用多久的時間和什麼樣的內容來輔導創業?問題有待澄清,做法也值得深究。

想要創業的人可以區分為內行人和外行人兩種身份,內行人包含在職者、失業者和退休者,外行人則可分為社會新鮮人和有經驗非本行的人。外行人要創業進入某一個行業,就會遭遇在行者的競爭與對抗,不熟悉那個行業,貿然地進入風險極大,已在它行有經驗或見識者威脅或許較小,然而新鮮人困阻就大,想要輔導創業,對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就須設計不同的輔導內容。

失業者或退休者,因已離開本職本業,雖說內行非為在行,故較難掌握即時的資訊,有較多的困難打開創業之路。在職或在行者,先已取得地利的優勢,只要再得天時與人和,創業成功的或然率高於外行人,此所以筆者曾撰文談「內部創業的契機」,讀者可索閱前文以明概況。由此,輔導內行人創業,內容仍得規劃。

創業講求「本人、本錢、本事」。創業者本人必須全副身心的投入,若委託或依賴他人投入,那叫投資不叫創業。所謂全副身心投入,就是創業者必須親自體會創業的酸甜苦辣,從打開生意到進入營運,從開創、成長到守成的重要歷程,都要因體會而產生創意,進而能創造價值和創造長久獲利的事業。

「本人」兩個字涉及到創業者自身的專業知識、行事觀念、創業意願和雄心,以及不畏艱辛的毅力和態度。許多人創業失敗,往往因為自身的無知或無為,只想坐在高位呼風喚雨地當老闆,沒想到親臨現場、奉獻心智,碰到困難就想逃避。

談「本錢」,一般人只想到自有資金的多寡,其實不只此,本錢包括自有及可從家族和好友籌措的資本,還包括是否在行,居於什麼地位,擁有什麼可資運用的人脈,以及是否正對時機。這說來似乎過度複雜或誇大,但本錢越不足,越需要善用智慧以突破,分析越清楚越了解自我的優勢。

再論「本事」,這強調能力,包括自己和組成團隊的能力,以及對競爭環境知己知彼的見識,更因知己知彼而擁有佈局競爭、打入市場的策略。由此看來,創業的本事不僅及於個人,還包括創業團隊,這個團隊可以由自己家族組成,可以是合夥人,也可以是花錢僱用的人才,沒有團隊,期望自己十項全能,那只有更費時費力和費錢去摸索,更放大風險。

輔導創業的首要,是要把人的心思導引到「以能、力、智為賺錢手段」,有目標有計畫的投資活動,讓人以擁有穩定獲利的事業為傲,不做「賭運氣、博富貴」的投機。把資金用於投機,只會因誇大的金錢數字暴起暴落,卻沒提供工作也沒照顧社會大眾,對國家與社會無益。

怎麼輔導創業?這得考慮「人、事、物」三方面!如前所述,因創業者的類別或背景非常不同,輔導創業的老師不必考究是否有博士或教授名位,但該講求經驗與見識。就事而言,因行業和類別不同,創業項目會有千萬種,如何辨識項目和機會,正是「事」的重點。項目即「物」,可以是商品或商務,可以藉生產或加工製造,也可以由轉手或仲介取得,更可就資源創造(如民宿、觀光等),而商務針對顧客的需求,提供勞務、事務、智務、財務、法務等等,都是在創造品質與價值的服務。

據報導:「台灣163所大專院校,已有超過九成的學校(150所)開設『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課程」。這說明台灣的教育人士已見識創業的重要,只是不知每所院校的教學內容有何不同?傳授創業課程的講師對創業是否有深刻的認識?有否實際的創業經驗?是否確實地領會成敗的關鍵?

創業既然是創新,就知創業之路千百條,無法以一蓋全,故輔導創業的見識,不能只聽一人的見識,尤其是一步到位,一次創業成功的老闆,他們或許睿智,或許鴻運當頭,但他們成功的模式難以複製。輔導創業的知識,最好能融合多個有創業經驗者的見識,經過整理和歸納,使成為涵蓋較深和較廣的知識。

有人會質疑,創業的知識千頭萬緒,學後也不保證定能成功,為什麼浪費精神和時間,閱讀文章或接受講師的輔導?我們不妨想想,接受知識傳承,場所可以在家或教室,可以不受風吹雨打,只花費些許時間,或許就學到了省時、省錢、省力和以最小風險創業的知識,何必去走冤枉路,在無知的狀況下,耗費巨資和長年的精神和時間,盲目和冒進創業?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