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的經營與發展 (訪茶葉改良場有感)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092 發表時間:2013/08/09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父親節的前夕,炎陽高照,5070的會友們,在黃謄鋒會友的帶領下,三十人浩浩蕩蕩,分坐十輛汽車,參訪位於楊梅的茶葉改良場。這個改良場,在領導台灣茶業開發品種、改善技術和創新茶品上功不可沒,可惜台灣茶樹耕種面積縮減,種茶的人力更是衰退,引來一個問題:「台灣茶業要怎麼混下去?」

聽到副場長的簡介,我們知道,台灣茶葉的地位,已由出口國轉為進口國,由出口兩萬多噸轉為進口三萬多噸。但是農委會並沒有因此讓茶產業殞落,它除了不斷開發新品種茶葉,還向下引導開發茶製品以及茶的應用,茶葉改良場更將茶重新定位為「草本」,把咖啡、青草茶等同類納入範疇,打開產業的視野。

由此我們自由觀想,各類產業前程與願景,再觀想茶產業的未來,我們相信它可以發展為草本植物和飲料的產業,也可以發展為生物科技和藥材產業,更可以發展為如星巴客、茶藝館等相關行業,怎麼走,端看領導者的智慧與風貌。

說到領導者的智慧與風貌,當天下午到「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又有一番見識。郭元益糕餅博物館內有郭元益歷史陳列區、彌月禮俗區、節慶禮俗區、婚嫁喜慶囍餅區、祭祀禮俗區、祝壽禮俗區、往生禮俗區,還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收涎、抓週、博狀元等的遊戲活動。

搭配觀光工廠,他們還包裝舉辦「館、廠」導覽,除了參觀博物館,還參觀工廠的糕餅生產流程,讓參觀者親自動手製做糕餅,享受鄉土風味的餐食,以及品嚐現場生產的新鮮糕餅。這是完整的組裝與整合,讓事業縱深和水平多向發展。

郭元益還活用智慧,藉原料和技術開發不同領域的產品,引導做包裝設計以增加品牌形象和產品價值,更藉舉辦活動和比賽,提拔優秀的設計和人才,可謂傾盡全力,為事業多方發展並紮下深厚根基。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糕餅產品的甜度偏高,因內含水分,儲存期不長,難以發展外銷,擴大市場;包裝豪華但耗材,不利回收或再利用,更增加顧客購置成本和產品生產成本;雖多元發展,以活動打入多個市場區隔,強化品牌形象,然受活動屬性的影響,產品是針對特定顧客,個別市場需求量不大,縱深與橫向發展的力量有限,又固守本土形象,看不到國際化願景。

由此觀察,事業的經營與發展,和企業的整合與成長,牽涉到領導者的眼光和見識,內行與外行,有心與無心,左右著形象與格局。把台灣當做產業,我們再問:「台灣要怎麼混下去?」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1 篇回應
  • 劉匡華 於2013/08/11回應
    川海兄很有心也有對產業長期觀察的經驗與心得。
    
    茶葉改良場有60年以上的歷史是台灣茶葉產業研發的領頭羊。我認為它應該可以作得更好。只是政府單位有很多先天的限制不能對它有太多的期望。最近參觀梅門,他們推出的一種茶,3兩3千元。台灣地小人多。茶葉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商品。
    
    郭元益本店原來是在會友姚明祥先生家附近的小店能發展成今天這樣的企業是勝出許多競爭者的結果值得驕傲。今後要如何走。除了領導人要有遠見勇於嘗試外。最重要的是他要會用人。要勇於嘗試用不同的外來人才。
    
    創業與守成需要不同的才華。很少有兩者兼備的人才。康師傅20年前在向外商借才屢敗仍屢戰才有今天的規模。這是我親身見證的。
    
    創業的時候應該第一優先的想到如何有收入,有了收入再想其他的。總之不能想太多因為資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