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投機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222 發表時間:2011/05/24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經營事業莫不以獲利為目的,然而獲利有「憑智慧」與「靠運氣」之別,也有「用能」與「用錢」的差異。這些年來,用錢以賺錢的風氣盛行,人們把心思放在操弄金錢以獲利上,對工作或事業的經營疏於用心,以致多家企業無能獲利,許多人失去穩定收入的工作。

企業的獲利,主要得自經營「人、事、物、財」以創出價值、滿足交易上,光把精力押在金錢的操作,不去用心經營「人、事、物」,就如小孩的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所謂「經營人、事、物、財以獲利」,注重的是智慧,把精力押在金錢的操作上,雖說也要智慧,但更多依賴運氣。

金錢的運用或操作,可分投資(Invest in Business)與投機(Invest in Change)兩種方式。簡單地說,投資是針對供需的內涵,投機則針對供需的變化,兩者皆以人之「知識、智慧及能力」去掌握供需,只是憑內涵以獲利者可持久不斷,憑變化以獲利則只在一時,難以長久。

投資重在「知」,因知情而用錢以獲利,然資金的投入可大可小,面對的挑戰是事業經營者的智慧,包含對「人、事、物、財」的見識以及在「禦人、治事、役物和理財」方面的經營能力,藉資金投入與運作,從多方面去創造盈利,獲利的幅度雖較小,但只要時空環境不變,獲利的時限較久遠。

投機重在「識」,因識機而用錢以博運,將資金投注於機變處,也就是「人、事、物、財」供需變動的所在,抓住因變動所帶來的利益。投機的金額通常較大,針對的標的是機會,因供需失衡而造成價值的突變,帶來以倍論計的利益,但這種變化只在一時,所以不能長期坐享其利。

再看「人、事、物、財」,掌握人才也就是掌握人之能與智,可以操縱生意以獲利,但若是掌握人之變,特別是政治人物或明星人才,其幻變所得之利更以倍計。掌握工作或事務,人們能用智與用力,從作業中獲利,然而掌握事之變,特別是法律、環境、經濟與技術之變,許多巨富因此而興。

所謂「物」就是商品,所有生意都是藉商品的交易以獲利。回顧商品的定義,我們知道,商品有「有形與無形」之別,有形商品如實體物品、人物、場地、組織與服務等,無形商品則含技術、知識、資訊、形像、構想或創意等,所有的交易都依靠商品做媒介,讓交易者彼此受益,重點是付費者須有所需才能成就交易!

近些年來,由於過多的歐美人士將注意力從投資轉向投機,以操作商品特別是原物料的價格來影響供需,從中投機獲利,於是石油、貴金屬、原物料以及土地價格等暴漲,造成金融風暴與通貨膨脹,牽動全球經濟,讓許多國家經濟不振,也使得失業率居高不下。

對於經濟衰退,有識者認為是產業外移所致,只是產業外移現象三、四十年前就發生在美國,但並未損及美國經濟,之所以如此,在於汰舊換新,美國不斷有新興的產業出現,遠者不說,自一九九零年起,就有電子、資訊、通路等新興行業不斷出現。過去十年,甚至不必生產或製造,光憑無形的工具(網路),就可以將各種商品行銷全世界,累積無窮的財富,譬如Google、YouTube等。

當大部份資金轉做投機以追求近利,就形成「揠苗助長」的行動,由於欠缺對產業的開發和投資,大家守住既有的生意,炒做固定的商品,終至全面蕭條。更有甚者,失去產業的投資與開發,就不再提供工作機會,沒交付所得稅,沒帶動上下游的相關生意,國家也沒能夠振興經濟。

投資講究「知人、用人與得人」,因為成功的關鍵在乎人之能與智,只要找對人與用對人,自然會替投資者帶來福氣;投機講究「知變、在行與得勢」,不知變無從投機,不在行遠離機會,因為「隔行如隔山」,而不得勢更難以施力。投資與投機兩者皆是用錢謀利的行為,難分孰輕孰重,然而兩者若是失衡,傷害的是國家經濟和社會大眾。

要想重振經濟,很顯然地要帶動產業的投資和獎勵對產業的開發,讓資金投入於「用人、用事和用物」,從而提供工作、提高民眾收入和創造盈利。投資與投機要有合理的分配,「人、事、物、財」的運作也要有均衡點,不能一味地放縱投機,讓全民沉迷於美其名為「理財」的投機,不事勞動與生產,否則當資金完全集中于少數投機致富者的身上,全民就會因無工可做而亂了套。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