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領導格局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260 發表時間:2011/08/22 文章分類:退休心得
幾個月前,在台灣大學的年度畢業典禮上,校長李嗣涔送給畢業生一個概念:「態度決定高度、高度決定格局」。這句話是職場謀生時該有的見識,但是非經歷練,沒有IQ與EQ,平庸者不會了解格局與高度的實際意義,也不會了解,到達一定的高度,該如何打開格局,因此社會上充滿了不得志的人。

個人的智慧,決定工作的價值、貢獻與格局,個人的能力,決定工作的成就、效果與優劣,而個人的涵養,則反映在自我的心態,心態不正,方向就偏差,會減弱自我能力與智慧的表現,心態狹隘,則不但看不見格局,更無法晉階高處。

想要站穩某個高度,就須有更高的視野,擁有更高一層的眼力,能夠看到周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看到突破的機會與威脅,並有智慧與能力,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態度決定高度」所指的是待人處世與工作的態度,待人是熱誠還是冷漠,做事是積極還是消極,其結果會讓評判工作或感受態度者不滿或愉悅,造成是否提攜工作者或對工作付費的差異,也決定那人或那項工作的高度。

所謂「態度」,其實有兩層意義,包涵心態與器度。心態出自於個性與修養,顯示個人的見識與行為表現,影響工作的效果與效率,也影響職場晉升高度;器度取決於能力與智慧,落實於成就與貢獻,展現出不同的寬度。職場的高度,有權力與地位的不同,職場的寬度,則有格局與領域的差異。

「人往高處爬」,就職場而言,所謂「高處」,就是各階職位,分佈於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廠長、經理、課長、科長等等層級,階級不同、高度不同,所擔的任務與權力也不同;所謂「格局」,則有商店、工廠、公司、地區企業、跨國企業等等不同的規模或形象,以及勞力、科技、金融、生產、行銷、通路等等不同的領域或功能,代表不同的寬度與價值創造。

一個靠勞力營生的公司,其形象自然不比藉科技營生的公司;在年收入千萬元的公司當經理,其高度與格局,也不同於億萬元企業的幹部。想成為高級幹部,特別是形象卓越、成就高超企業的幹部,胸襟、眼光、魄力、見識與謀略等等涵養須具功夫,同時,知道何去何從、孰輕孰重,該怎麼做,如何做好,更處處需要個人的能力與智慧。

從一個高度晉升到另一高度,從一種格局提升到另一格局,其晉升與開展,處處受到心態的影響。人會晉升到什麼階級,到達什麼高度,取決於該人的見識、能力與智慧,只有到達那個的位置或高度,才能體會該項職位的責任與難度。

做為領導,有的要承上啟下,有的須引領群雄,但不管身在何位,都須向前看和向上看,同時還要四周看和向下看。要有前瞻機會、上見發展空間的眼光,能看見組織發展的目標與方向,看見組織運作與創造成就的關鍵,也要有調兵遣將的見識,能看清周遭可用資源和所領團隊的潛能與實力,從而打開格局。

我曾任美商公司台灣區總經理,在我之上還有大中華區總裁和亞太區總裁。就台灣地區,我有主導業務發展的責任,但就大中華區甚至亞太區而言,重視發展的項目與策略不盡相同,倘若不懂得向前看和向上看,體會上層的任務與心態,自己所作的發展會走錯方向,所努力的事件會白費功夫,又若不懂得向下看和向四周看,定下的任務無籌碼以資運用也無人支援,基本的作業都無法完成。

想打開格局,照顧更大的團隊或更多的群眾,只停滯在低階位置,看不遠、見不深、知不透,該人的智慧存疑。因為只要用心,所居高度越高,越能看清責任範圍的來龍去脈,越能知曉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以及該怎麼做,也越能俯瞰成長的機會,打開應有格局。

打開格局的方法,就是要站在更高階層的位置,心懷高層的責任去眺望,看清怎麼發展才正確,怎麼做對所屬群眾有利,再退回本位,讓自我的工作順著上層領導的方向,融合於日常工作。可惜有些領導者雖居高位,卻只注意自身利益,專注鞏固權位,忽略責任與義務,這種領導談不上高度,不必跟隨也罷。

做為企業的領導,眼光與心態未及該有的高度,格局不能打開,受損的是那個企業,然而做為國家領導,倘若也如是,受傷害的則是整個國家與人民。看到當今許多國家陷入困境,對這些國家領導者的格局與高度,我們不禁低看。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1 篇回應
  • 劉匡華 於2011/09/16回應
    張忠謀在一個演講裡談到領導力是否可以教得來。他認為只有3,4歲時才教得來。其實就是說領導力是教不來的。張忠謀領導人無數。這也許是他的經驗。認為沒有領導力特資的人是教不成一個好的領導人的。
    
    曾經有領導經驗的人大概都不會否認,如果自己有努力想成為一個好的領導人,努力學習,努力嘗試。自己就會變成一個比較好的領導人。
    
    川海兄提到的從比自己更高職位的主管的角度來看事情就能提昇自己的領導格局也是突破彼得原裡升遷瓶頸的訣竅。我非常贊同。有心成為更好的領導者的人可以嘗試這個方法。很快他就會發現與老闆的溝通變得更容易了。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來推動工作。
    
    這是不是同理心的另一個應用?如果我們要領導我們的下屬,也嘗試著在他們的角度看事情,他們會不會更從心底裡願意接受我們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