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業振興經濟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389 發表時間:2011/09/20 文章分類:退休心得
這些年來,世界多數國家的經濟都生了重病,其中最為人煩心的症狀就是超高的失業率,特別是年輕人失業,有些國家竟高達四、五成。我們知道,以就業賺取酬勞一向是社會大眾謀生的模式,失去了就業機會,沒有穩定的收入,除了讓人惶恐,造成社會的不安,更帶來動亂的危機。問題是:該怎麼辦?

之所以造成這麼高的失業率,在於工作的機會,因企業倒閉或經營不善而突然削減,且不但少見事業擴張,更少見新創事業。另外,之所以有這些問題,在於資金被用於追逐暴利,玩弄金錢遊戲,未投資于有益社會的事業,領導實業的發展。在金錢遊戲的誘惑下,工作者只想輕鬆賺錢,在辦公室工作,不想進入工廠或從事勞動工作,只圖每日定時上下班,不思有何貢獻,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慣。

聰明人都知道,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為解決失業,發救濟金、提供臨時工作給失業者,不如鼓舞人創業,讓人在創業的歷練中創新價值。創業不但能雇用自己,讓自己有工可做,還能給別人工作,不但能利己還能利人,正是引導人做正確選擇,去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之前,我看到臺灣的一些工作者,未能居安思危,未能警覺企業的衰退和工作的消失與變化,滿足于現狀,曾撰寫「以創業心態就業」乙文,呼籲工作者拋棄坐待他人供養的心態,將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除了協助雇主獲利,也為自己開創前程,這種心態正是創業的起步。

談創業,有三個導向或策略,分別為「黑海策略」、「紅海策略」和「藍海策略」。

在暗黑之中,人們無法看清目標、辨別方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所以採取黑海策略的創業者,如同摸黑上路,多數憑著直覺與衝動創業,不重計畫,只要認為什麼有利可圖就動手去做,再邊做邊學。幸運者會在衝撞之中脫穎而出,打開生路,但是這種做法失敗機率較高,挫折也較重。

多數的人採用紅海策略創業。紅色如血,形容採用這項策略者都得跟眾多同行拼得頭破血流,因為該項生意或事業已有多人在做,他們已證明此路可行且已受益于該項事業,只要跟著學、跟著做,就能分一杯羹。問題是市場的規模有限,沒在市場飽和之前投入,看到別人賺錢就跟著做,那自己就得比別人強和更幸運。

所謂藍海,清澈可見,看得到各自的目標,可以避開正面為敵,將資金與能力耗費在無謂的對抗,各憑所長、各取所需。選擇藍海策略,首先要辨識機會,認識市場與供需的條件,瞄準利基,也就是別人尚未發現的機會,提出周全的計畫和有效的策略,集中力量、確實執行。

想要賣麵食賺錢,隨便找個地點,把自己會做的麵食拿來賣,馬上設攤吆喝,這樣做法想賺到錢需要靠運氣,正是黑海策略;看到隔壁老張在市場賣牛肉麵賣得風風火火,自己也在市場租個攤位,跟著賣牛肉麵搶生意,這是紅海策略。

雖然賣牛肉麵,在開店之前,自己先嘗遍各地的牛肉麵,找出最暢銷和最好吃的口味,觀察他人怎麼做和怎麼賣牛肉麵,顧客都是什麼類型,喜歡怎樣品味。再回到自己開店的地點,檢討目標顧客的類型和購買力,以適當的價位、最好的口味和能讓顧客滿意的服務推出生意,這種有預備、有計劃的創業,正是藍海策略。

創業是項開拓生涯、振興國家經濟的行為,但是受限於能力、智慧與機會,並不是每項投資都能成功,或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然而,創業的能力與知識是可以學習與培育的,只要鼓舞和培育國人去做,成功的機率必大。

前些時見到久違的同學,他是留學美國的博士,在海外執教鞭已數十年,當下正傳授「創業」的課程。我好奇地問他怎麼教創業,得到簡單的答復:「我讓學生自由挑選商品,再從商品自由冥想和搜集資訊,循之製作計畫」。因倉促見面未及長談,不知他授課全程的內容,但就這個回答,讓我想到黑海策略。

教人釣魚,該教他如何選擇地點,在什麼時間,釣什麼魚,用什麼工具。想要「以創業振興經濟」,就須正確地教導人,如何運用「藍海策略」創業。需瞭解:創什麼業?做什麼生意?賣什麼產品?顧客是誰?憑什麼創業?是否深切地認知機會,找到切入點?如何以最少的代價賺取最大利益?如何長期保住生意?

之前我又曾撰文指出,「機會、資本與能力」是「創業三個要素」,其中資本可以借貸,能力可以學習和培訓,只有機會是生意的根本,是「可遇不可求」,必須認識或進入那個行業,看到可用機會,再掌握那個「動變」,抓住致勝之「機」。

創業基本上就在開創事業,既言開創,就得與眾不同,深入市場與各行各業去挖掘商機。不能墨守成規,只盯著既有市場,只懂得規模化生產和規格化產品,要創造商品的特色,找出潛在的需求和未被滿足需求的市場,開發新的生意領域。

資金要要用來解決失業非解救企業,政府支援和獎勵創業以帶動經濟,百姓把目光和精力集中在找尋機會和開創生意上,當每個人都得到鼓舞,也就以創業帶動就業,使失業率銳減,國家的經濟自然得到振興,那還物議什麼?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3 篇回應
  • 劉匡華 於2011/10/30回應
    很感謝川海兄秉著傳承的精神直率的說出自己的看法。對於您自己有想法卻不再創業的原因我倒有些疑問:在您認識的創業成功的人中有多少是有技術,或通路或資金的?他們剛開始時有您提到的優勢嗎?
    
    為什麼您的創業點子都是須要您不具備的資源或優勢?不能想出您的優勢可以創業的點子嗎?
    
    本週四樂工會議裡我想談談創業不需要錢的經驗(其實有錢反而不容易成功)。歡迎您也能一起來參加討論。
    
  • 許川海 於2011/10/07回應
    今日始看到劉兄的詢問,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式,可以私下當面回答,也可以在網頁直接回答,但這樣子就難免公開得罪人,鑑於傳承知識回饋社會心態,我就直接做答,但先此告罪可能得罪的朋友。
    
    5070並不是沒有人創業,幾位從事企業教練或顧問者,雖沒正式登記成立公司,已算是創業,只是難以持久,業不成其業。5070之前成立的清潔公司,就是由5070創辦的,只可惜未做創業規劃,沒有專業背景,憑直覺與衝動進入一個陌生行業,以高格調做低階生意。
    
    創業要有機會,我看到很多機會,可惜產品與市場都不在自己可觸可及之處。譬如「薄膜電阻」、「PU材料」、「人才培訓」等業務,我看到它可以發展為事業,但是關鍵的產品、技術與通路控制在別人手中,我的自有財力與形象不足以參予,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有心創業,卻抓不住機會,隨著健康與年華消逝,只能歸諸無緣。
  • 劉匡華 於2011/10/01回應
    我非常贊成川海兄創業的論點。也一直認為退休人才最有希望與最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創業。因為:
                    1.可以比較沒有限制的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2. 不用和年輕人競爭已經稀少的工作。
                    3. 創業是可以不要花錢的。
    
    但是為什麼5070成立快5年了,也談了好多的創業project.沒有一個真正開始的專案.? 有個時間膠囊的案子雖然有開始但還是由小於50歲的年輕人去開始的。
    川海兄30多歲開始創業,嘗試過很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有心得之餘也寫過好幾本與創業有關的書。我想問:
    1.	為什麼這麼多年了,沒有一個5070的人出來創業?
    2.	為什麼川海兄自己不再創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