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要有勇有謀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766 發表時間:2013/01/24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創業,成功的果實讓人羡慕,然而若是躊躇不前,沒有膽量去做,就只能看成功者吃香喝辣,坐在高位差使別人為自己做事,或者是在這些人手下工作,看他們臉色做事,感受心理的不平衡,把羡慕和忌妒深埋心底活受罪。

俗話說:「敢的人拿去吃」,有勇氣大膽行動是創業必然的條件,但又說「暴虎馮河」,指的是有勇無謀,可以用來形容,「但憑信念貿然投入金錢與精力的創業者」,因為這類人多數走向失敗,不是徒勞無功,就是為他人做嫁衣,不但享受不到自己開創的成果,甚至還會傾家蕩產、到處躲債。

所有的創業皆起源于一個意念(Idea或曰點子),也就是「要做某項生意或創作某項產品賺錢的創意」,許多人發明產品或開創新生意,皆源於創意,因創意坐享成功。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從意念的產生到實際地創業成功,得耗費精神和歲月,更花費許多金錢,倘若經不起考驗,吃虧受害者是自己,因此不得不慎重。

朋友匡華兄從有效管道得知:「憑點子創業者,陣亡率高達90%以上,就算公司創辦了,五年後還存活者仍然不超過20%。」既然風險這麼大,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創業?創業成功難道靠冒險、靠機運?有沒有方法能規避或降低風險,取得較高的存活率?

其實之所以創業失敗率高達九成以上,乃因憑藉以創業的意念或曰創意,其念頭不夠清楚或認識不夠深入。針對創業,個人一向強調機會,認為只有機會,才是有心創業者最該關注的焦點。

那麼「創意」和「機會」,兩者究竟有啥不同?個人認為所謂創意,就是一個意見或念頭,相信可以用某項產品或方式,能夠賺到錢財,這個想法,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未必清楚內涵,有待耗錢費時去深入瞭解和掌握。

而所謂機會,則是一個可以獲得利益的項目或見識,這是緣由創意,循之觀察供給與需求,藉瞭解「產品、市場、顧客、通路與競爭」,更對時間、地點、物件與利益所產生「怎麼做能獲利」的見識。

因此想要創業,得先問「為什麼要創業?有什麼機會?」可以說「創業是因為看到有利可圖的機會」,這種機會,可以發展成生意或事業,能長期獲利或帶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利益。也許有些機會,只能提供略高於純利10%的收益,但總比將現金擺在銀行,只得到微薄的2%年利,甚至如日本連利息都賺不到。

不管怎麼說,創業皆因有利可圖,不是想當老闆或因為找不到工作,隨便抓個理由創業。有機會也會有風險,重點是「如何去掌握機會,如何去降低風險」。運氣好的創業者,沒怎麼準備,沒遭遇什麼風險,貿然一蹴,就創業成功。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如此幸運,也不意謂創業只要靠創意,大膽行動就必定成功。

因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機會的產生不同,創業的獲益也因此不同。四十多年前在臺灣,投資創業三年回本算是正常,五年回本只有資金充裕者才會考慮,至於十年還本(稅後純利10%),那只有傻瓜才會去做,那時候民間資金周轉的利息高達年利率30%。如今許多人在臺灣投資,追求的只是純利一成左右的利益,這樣做划算嗎?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創業講求機會,更講求對機會的認識與掌控,因此會做多面的考慮和周全的計畫,然而追蹤瑣瑣碎碎的細節,常讓人厭煩,何況雖有計劃也不一定成功,因此許多人厭煩計畫或逃避計畫。但是,沒有計劃,特別是沒經過深入思考,貿然就採取行動,失敗率特高,是以強調有勇有謀,祈求必勝。

鑒於前述的高失敗率,聰明的創業家,都會講求「未戰而先勝」,也就是對機會做深入地瞭解,看清機會的面目,找到「有利可圖、有勢可借、有縫可鑽、有路可行、有機可乘」的「產品、市場、顧客、競爭、通路」,以及對能力的組成和資金來源等都有明確認識,並且做好周全的創業計畫(也就是行動計畫),計畫越完整風險越低,事業存活率越高。

當然,有了計畫並不保證一定成功,但沒有計劃風險更高,不要因為一次創業成功,就認為創業很簡單,就可以照單全收,否決煩人費神的計畫,否則再好的創意或機會,都會因輕忽或冒動而自食苦果。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