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領導力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370 發表時間:2010/01/15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臺灣自一九六○年代起,歷經三、四十年的開發與成長,卻在隨後的十幾年,因錯選領導者而使得發展停滯,以致於這幾年來,失業率高升,百姓的收入大幅縮水,初入社會的年青人,起薪竟然不如十年前的水準。

許多人將這種現象歸因於金融風暴,相信熬過這段時期一切就會改善,然而曾經提供工作的多數產業已經消失,今後有什麼產業能提供工作給失業群眾,相信少有人能夠回答。由於領導力普遍不足,即使有龐大的低利資金,臺灣的企業也不知如何運用,無力投資與創業,更沒能增加工作以照顧社會大眾。

欠缺領導人才
二○○八年七月,臺灣「商業週刊」有一篇報導,指出「臺灣企業亟思轉型與突破現狀,藉全球化以提升地位與形象,然而多數企業雖擁有執行力很強的經理人才,在各個階層中,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領導人才卻顯現不足。

根據麥肯錫(McKinsey)的研究報告:做為一家企業,各階層領導人才的總數,應占整體員工人數的百分之三到五,以萬名員工的企業而論,領導人才應占三百到五百人。反觀員工有萬名規模的臺灣企業,領導人才只在十到二十人之數。」

為什麼臺灣企業會欠缺領導人才,這固然因缺乏培養,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臺灣企業發展模式的疏漏:「先引進產品,待需求增大後在台生產,又待技術穩固後擴大生產,將多量的產品外銷。」這種模式本無錯誤,問題是產品外銷皆依賴外商,缺乏自主經營與領導事業的意識,也自然忽略領導的重要。

在一切以外銷為重,把行銷與經營權交給外人下,大家只「關心品質與價格,忽略品牌與價值」,以至於「只注重節流不注重開源,只強調生產成本不強調行銷利益,只重視管理不重視經營」,缺乏「展望未來、追求機會」的能力養成,也因此失去領導力。

構築領導能力
領導能力有可能來自天賦,但更重在養成,特別是從實務去養成。一個沒經歷練或缺乏實務經驗的「主管」,通常只有權力沒有能力,無能知道和查清問題,也沒能力處裏和解決問題,更沒能力預料問題或洞察機會,領導團隊運作。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擁有「前瞻力、洞察力、企劃力、行銷力與督促力」等領導能力。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同時具備這些能力,但是一定要自我督促和學習,讓自己的各項能力日趨完整,才能應付千變萬化的各方面挑戰。

所謂前瞻力,在於能夠前瞻未來的威脅與機會,能夠看清目標掌握方向,知道什麼事對公司或部門有利,該怎麼做能夠達到目的。這種能力對國家或企業的領導者尤其重要,我們若觀察成功國家或企業,定然會佩服那些領導者的前瞻力。

領導者的洞察力,展現在他們發現問題和處裏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關係著他們的見識與經歷,也考驗他們的智慧與觀察能力。領導者看到機會、確認目標,就須把見識變為行動,然而領導者並非執行者,所帶領的是群體,因此須有企劃行動、制定策略的企劃力,不能只在腦中構想,沒能力動筆表達和指導行動。  

做為領導者,須要帶動一群人去執行自己所企劃的構想,因此用言語表達或用文字?述,皆依賴溝通與行銷自我見識的行銷力。至於計畫是否被確實執行,是否有所疏失,這考驗領導者的督促力,督導與矯正行動,既需鞭子也需紅蘿蔔,這包括有效的管理與獎賞行動,忽略這項能力,執行容易出錯。

企業教練興起
企業管理顧問(Consultant)在歐美國家非常盛行,許多知名的大企業和企業的高階主管,都花費公司的金錢,雇用管理顧問。這些主管通常會把自己的難題拋給顧問,由他們從專業的角度,提供答案,代替解決問題。

臺灣雖然也有管理顧問,但通常是幫助搭建人脈或打開政商關係,較少為企業解決經營難題,即使參謀營運,也只針對管理實務,少做領導與經營的輔助。這個原因除了前述「注重管理、不重經營」之外,也因臺灣企業主過度自信,不需要顧問的指導,或怕家醜外揚,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境。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方面興起一種行業,稱之為「企業教練(Coach)」。這種教練有別于企業管理顧問,也不同於運動場上的教練,前者為雇主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後者則訓練運動員,指導與調度球隊作戰。

企業教練不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也不指導與調度企業團隊作戰,而是引導受培育者,去「掌握問題、看清癥結,從而自己想到答案,自己去解決問題」。這種培訓模式,有如「教一個人如何釣魚,而不是給他魚吃」,對領導力的養成,更見實效。

領導力的培植
企業教練對培育者通常是以問題代替指導,用問題引發培育者去思考,而為了掌握問題的癥結,企業教練通常不斷地提出問題,用心地扮演聆聽者,從培育者的回答中找出癥結,也從發問中引導去掌握關鍵,在這樣的帶動下,受培育者會激蕩自我的智慧,逐漸提升自我的能力,也逐漸養成了領導力。

譬如一位新任的主管,發現部門內員工流動率高,管理顧問或許會告訴他如何去降低流動率,企業教練卻會發問:流動率高是否影響部門的運作?是否調查過離職原因?流走的都是些怎樣的人?隊公司有什麼貢獻?做的都是些怎樣的工作?平均在職時間有多久?所做的工作是否難以勝任?是否曾就工作為員工做過訓練?等等。

當這位主管經由這類的引導與發問,自己會循此去找尋答案,慢慢地就學會如何掌握問題,瞭解如何切入問題的癥結,以及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在日後遇到問題時不致驚慌失措,更能夠引導下屬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倘若有人說生產主管的責任是,相信沒人會產生疑問。但是從領導與經營角度來看,生產部門的責任是在創造利潤,「保證品質、按時交貨」是基本責任,如何從效益與效率上去改進獲利更是重點。藉企業教練的模式,引導主管去「面對問題、掌握機會、看清目標、認清方向」,這更能提振領導力。

領導者的使命
為事業開創新機,創新事業與生意,這是顯示領導能力的氣度,也是事業領導者的責任。筆者最近連續提出一些有關創業的論述,目的就在引導有關人才,能夠調整自我的思惟與生涯規劃,以做領導者為志向,投入創業,不管是內部創業或獨立創業,總要拋開上班族仰人鼻息、由人供養的習性,為自己開創一片天地。

臺灣過去的興盛,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但是進入九○年代,看到電子公司股價飆漲,員工獲得巨額的分紅,優秀人才轉以就業為志向,失去創業的雄心,也失去對創業機會的注意,以至於公司數目不斷地減少,創新事業與生意的成就跟著消失,老闆與員工同時失掉創業鴻志。

如今全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智慧的競爭更加強產業的變化,很多賴以維生的產業或工作都不復存在,有為者不該一直寄人籬下,做個依賴老闆賞飯吃的下屬,必得自己駕馭工作與事業,自己決定用什麼方式賺錢與如何分享下屬。

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是中國人想稱雄世界,不能老是靠廉價勞力賺錢,也不能老是有樣學樣,外國人做什麼事、創什麼業就跟著做,應該領導風氣、創新事業,讓世界跟著自己走,才能把把這個世紀變做中國人的世紀。

文化古國,前人數千年累積的智慧,如孫子兵法、孔子言論都已行銷世界去教導外國人如何經營事業,做為現代人,更應除舊佈新,走在領導的前端,把臺灣人過去的創業精神移植大陸,讓兩岸共同攜手開創新世紀。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