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策略分析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312 發表時間:2010/04/20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進入西元兩千年前後,全球各大企業先後熱衷於幾項管理工具,包括ISO、6 Sigma以及平衡記分卡等。臺灣的企業自然不落後,也跟著導入與推動,於是全公司上下一番忙碌,各大小主管都有開不完的會,還以不同名目由不同人召開,從上午到下午甚至晚上,一下子是總經理,一下子是廠長,一會兒是業務,一會兒是技術,一會兒是人事,又是財務,又是品管,又是採購,讓人感到身份地位的重要。

針對大小各項任務與工作,不同的績效指標(KPI)在會議中分別被制定與討論,年度結束與各月結算,大家也交出令人滿意的數字,但是推行這些管理工具的許多公司,營運的績效卻不見得理想,獲利也不見成長甚至衰退。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迷失方向
經營事業基本上有兩項目標,一個是獲利另一個是成長。當事業成長後,多數的經營者會把焦點轉移至日常營運,因此重視管理,把眼光放在內部流程和各人獨自的工作,相信只要不犯錯或沒弊端,事業就會正常運作,也自然會成長與獲利。

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然而一旦養成習慣,公司上下把心智都花費在日常工作的管理上,KPI變成各事業單位的工作目標,因此部門有部門的目標,各人有各人的指標,大家自我管理,努力達成自我的KPI,卻忽略總體責任,造成各自為政。

從專注營運到專注工作,工作者只注意自我的表現,不掛念公司的目標,特別是非直線工作的幕僚人員,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公司有何價值。事業的運作表面上看來欣欣向榮,沒有幾年的時間,沒見到獲利衰退或營運不振,管理者通常不會警覺自我的疏失,等到時間拖長想要補救,才知道沈屙已深。

之所以會這樣,就在於他們迷失方向,把目標從事業轉移到工作,也就是以個體目標代替總體目標,以致于工作者雖致力於達成指標,所達成的結果卻無助于事業的成長與獲利。那麼該怎麼做才算正確?

策略需要導航
經營事業除了節流也要開源,除了除弊也得興利,當事業的組織變得龐大,營運趨於穩定,經營者的目光就會專注於除弊而忘了興利,經營事業的心思就專注在管理而忽略領導,強調權位而忽略責任,忘了領導事業去做開源或興利,這才有前述的迷失。

ISO、6 Sigma以及平衡記分卡等,固然是事業管理的工具,卻也是經營企業的策略,但是要以企業的總體目標來導航,也須以達成或超越總體目標為方針。企業的目標須按功能與部門分門別類,再授責由各級單位履行,各級單位也會將各自的目標向下分配,由下級單位分別承擔。

企業的總體目標除了獲利也要成長。在這個導向下,業務單位有業務單位的目標,生產單位有生產單位的目標,財務、人事、品管、技術等單位也有各自不同的目標,有了各自目標的配合,總體目標才會達成。而為了達成各自目標,各單位又會制定自我的策略,因此總體有總體的策略,部門有部門的策略,單位有單位的策略,它們須環環相扣,卻又須互為因果相互呼應。

不管那個部門、那個單位或那個工作者,其所定的目標與策略,都不該抵觸企業總體的策略和目標,企業所有策略的制定,必須瞭解達成目標所將面對的情勢與狀況,所以也該以總體目標為核心,去做策略分析,再提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最有利的途徑。這說來雖然簡單,但組織越大、層級越多,就越容易犯錯。

善用策略分析
策略是一項構想與手段,決策則從眾多的可行策略中,選擇一項最省力和最有效的手段去施行,至於哪一項最具效益,所賴以抉擇的就是策略分析。問題是許多人做分析會如同前述般犯錯,包括選錯資訊以評估或忽略目標或目的,所定和所選的策略就顯不出功效,甚至全面失敗。

每個人都知道運用「SWOT分析」來制定策略,但在實際運用時,卻沒就所需的資訊去做搜集和評判,常過度專注自我本體的強勢與弱勢,以及眾所周知的機會與威脅,忽略欲達目的所取行動之吉凶與利弊,或將遭遇的競爭和阻抗,以致閉門造車,所定的策略不切實際。

譬如某公司為了擴展在大陸的業務,在做企劃時描述,自我公司的優勢為「具有二十餘年的歷史」、「沒有超額的負債」、「自有工廠擁有生產能力」等;又指出自我的劣勢為「研發能力不足」、「機器老舊產能有限」、「人才不足、組織不夠健全」等。想像這樣的?述,豈非多數的公司都是如此,優勢與弱點何在?

上述的內容有如自我體檢,卻不明了競爭情勢,未與競爭者的狀況做比較,憑此分析,怎能產生致勝的構想或策略?而像這般的分析模式,許多企劃者都在這麼做,有何績效可言。之所以如此,在於企劃者集中心智於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各個單項,忽略行動的目的,忽略該以達成任務,自我之強弱和利弊來做分析,致使分析變得了無意義。

針對機會行動
強弱分析是針對內部環境自我競爭力的分析,以達成目的自我的能力與競爭者的能力做比較,去瞭解自我競爭力的強弱或優劣;機會與威脅或利害分析,則是針對外在環境的分析。市場公開的需求或顧客長久的困擾以及待解的難題,都是機會,無力滿足需求或解決問題就是自我的威脅。

SWOT分析是一貫的思想,不該單項地討論優勢與弱勢以及機會與威脅,要整體和全盤地做策略思考,這項思考要由問題來帶動,就是:「如何達成任務?欲達成任務有何困難與障礙必須克服?有何機會與助力可做支持?等等。」

對自己和競爭者,外在環境都存在著機會與威脅,當自己的條件優於競爭者,機會就為我所有,反之則為威脅。經濟、政令、環境、科技和社會的變化,會帶來機會與威脅,然而只要能做預知或警覺,且能順勢因應者,就能獨享機會。

SWOT分析最重要的意義在讓我們與競爭者做比較,檢討自我的優勢與機會,目的在強化競爭力,以達到「成長與獲利」的終極目的。企業選用管理工具,是在選用經營策略,SWOT分析也是一項工具,目的在提出最有效的競爭策略,而企業不管選用什麼管理工具、採用什麼營運策略,其終極目的都在成長與獲利。不能以通過ISO,採用6 Sigma或平衡記分卡,員工受過多少訓練、擁有多少證照等,做為經營績效,否則禍患必到。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樣的目標或問題,會有許多途徑可以到達或許多方法可以解答,致於選擇那個途徑或方法最為快速、省力和有效,那就得依賴有效的決策,而有效的決策則靠正確的SWOT分析。

沒有這些分析做基礎,雖然也能制定策略,但是所定的策略是憑「直覺」,這是許多擁有大權的大老闆們,經常做的事,這種策略通常是一番兩瞪眼,賭性堅強而不夠理智,也不會受員工所瞭解和認同,所以員工只會奉命行事,不會自動自發地去執行這類策略。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