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順勢而為?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828 發表時間:2013/06/30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前陣子引起爭議的兩案服務貿易協議和證所稅,或已簽署或經立法院通過,不管你是否認同,它都已成為現實。證所稅最後定案,將「散戶」免除在外,則原先之爭議,似乎是引導多數的議論,去為少數大戶的利益做維護。

對於簽署兩案服務貿易協議,大家都抱著巨鱷來了的心態,總想擋住浪潮,守住既有的家園。這種心態讓我想到清初的閉關自守,缺乏外力的刺激與競爭,大清的國力衰退,在晚清遭列強侵略,倘若當初開放通商,有效地引入商品,人民接觸和見識到新商品,則相關的生產長進,豈不提升了競爭力?

見到薛中鼎在臉書的大作,個人曾留言「中美對峙,爭的是台海的歸屬,台灣併入大陸,美系就失去海路,怎容如此?因此即使千枚飛彈,也憾動不了美系的保固。故中國統一,不在領土,在民族、民心和力量的團結,不要被統一的字眼自己嚇呼自己,除非解決台海問題,領土不會被統一。」

今日懼怕大陸來台,然而陸貨或陸資或明或暗早已進入台灣,所謂明箭易躲、暗箭難防,為什麼不讓它明著來更能應對?既然避不了就順勢而為,讓民族、民生和民心交流,借勢帶動相關事業改革或轉進,豈不見另一番場面?何必存在敵對或畏怯的意識?

台灣今日最需要的是實力,有了實力,才能固守一方之地,不必看人臉色,也不必依賴別人才得以生存。所謂實力,不是購買到多少外國飛機、戰艦或導彈,也不是擁有外匯存底,或苟延殘喘,繼續做代工和固定模式的生意,而是擁有讓多數國家皆敬重和依賴的「能力」。

目前許多輿論或政策,都只求讓百姓過好日子,但是沒有實力,整個國家和人民都處在強權操控的陰影下,表面上是安寧、繁盛,骨子裡卻虛弱腐爛,再加上政客之間彼此爭權奪利,明末清末的情景屢屢清楚可見。

說起來台灣缺乏資源,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資源,是沒用心認識和發掘資源,以及不懂得運用資源。所有的人都看得到陽光、雨水、山嶺、河川、海洋、地理、物產等天然資源,但是鮮少有人能識出資源的價值更創新應用。與歷史、文化、技術、知識、智慧、創意等有關的人力資源,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能理出頭緒、創出價值者亦屬少見。

大陸有句話:「要想富、先修路」,所謂「路」,就是吸引資金、技術、知識、商業體制等來運用地方資源的「通路」,包括運輸的道路和接洽的管路,而修路之前,得先搞明白:「地方有那些和什麼資源,能夠讓投資者和在地者致富?」

想要建立實力,就得讓企業前瞻機會、活用資源,培育技術力與競爭力,開創成長空間,自己從根基上壯大實力。政府要做的是從理念、環境、教育、制度等方面,協助去培育人才和讓人才出頭,不是直接承擔企業的工作。

台灣每年參加發明展,都有很好的名次,這除了證明人才濟濟,更顯示教育人員善盡輔導之責,所以提供環境、指引方向、激勵成長,讓埋沒的人才和領袖人才出頭,是提升實力的根本之道。教育不只限學校,家庭與社會也有責任,父母的言教與身教和社會的輿論與示範,都很重要,德國人的做法值得學習。

「十二年國教」已在立法院通過,我們可以指責官員倉促成事,只求政績不識政事,然木已成舟,抗拒無力。反過來看,我們是否可以順勢而為,不受過去初中高中格局所限,讓學生在六年一貫學得「文、理、工、商」等各項職能,更在最後兩年分班,加強謀生、求職、專技、理財、創新、創業等各類能力,再配合大學改造,則還怕台灣沒有人才?還怕人民失業?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