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的價值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582 發表時間:2011/06/13 文章分類:創作
「倚老賣老」、「老氣橫秋」,等等因高齡而獲得的殊榮,在現今的社會,已經不復存在。相反的,高齡者似乎已變為裁員或被迫退休的對象,變得謀生不易,處處碰壁,倘若不調整步伐,重新改造自我的生涯,會讓自己走投無路。

高齡在職場雖有年資和體能的缺陷,卻也有因經歷和磨練所帶來的價值。高齡的價值因此不在年老,在能力和智慧。重點是,高齡者如何去肯定自我的價值,如何去發揮自我的價值,如何用價值換取利益,如何「知可為」以及「有所為」。

高齡者的價值在「知可為」的智慧和「有所為」的能力,這包括高齡者的「見識、經驗、應變、態度」以及「人脈和熟練」,簡單地說,高齡的價值就是高齡者的「智能」或「知識」。

許多工作,由於「經驗、見識和熟練」,高齡者會因「見多識廣」或「熟能生巧」而懂得應變或「駕輕就熟」,或由於「人脈、關係和老成」而「得心應手」,這些都屬於必須「躬親力行」的智能。

也有許多工作,不必高齡者親自動手,只要將智能適當地傳授,就能夠交給年輕人或低薪者,由他們動手去做,這是可傳承的智能。

我們看到社會新鮮人或年輕的工作者,經常浪費時間、精神和金錢,重複著前人的腳步,模索或探討工作的訣竅,而這些訣竅對高齡者而言,是「輕門熟車」或「舉手之勞」,可以輕鬆地傳授。

這種能夠傳承的知識,可以把它變成公開販賣的商品,高齡者即使坐在家裡,也能夠藉之牟利,重點在,必須使它具備交易的價值。

價值可以區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易價值」。譬如空氣、陽光、清風、雨水和四周的風景等等,不必付費就能享受,又如擔任義工,無所謂金錢交易,只有使用價值,沒有交易價值。因此,要想將知識變為能夠獲利的商品,除了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更須讓它具有交易價值。

擁有知識的高齡者,通常不會用心去確認自我的知識,何者具有使用價值,何者具有交易價值。既然沒確認交易價值,知識就無從作價和交易。

受制於過去的「形象」和「地位」,擁有知識的高齡者,也不敢向外或向下兜售自我的知識,又受制於「人脈」和「知名度」,找不到主動上門的顧客。真正具有需求的顧客,又因不識高齡者,或不知他們能提供什麼知識,不得其門而入。

因此「雞生蛋、蛋生雞」,高齡者究竟該先找到顧客再提供商品或服務,或先將知識商品化,再自動推銷知識或交由專業人士銷售,這種猶豫或矛盾,讓有用的知識隨著年華流逝。

其實,除非是重大事件,需要高齡者「親自提供的服務」有限,因為那必須介入公司或工作的機密,顧客多會有所顧忌。

顧客期望能自己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知識」而不是「服務」。所以必須先將知識商品化,才能找到市場和顧客。要想讓知識商品化,我們得先從「需求」或「應用」的角度,去區分知識。

商品是交易的根本,倘若供應者或顧客,兩者之一缺乏商品的知識,則無法促成交易,所以「商品知識」必須免費傳播,具有使用價值,較缺乏交易價值。

但是生產或創造商品的「技術」,使用或發展用途的「知識」,對市場和顧客需求的「見識」,以及經營和管理生意的「智慧」,牽涉到長年的研發和磨練,必須投入「資金、時間和心血」,才能有所收穫,絕對具有交易價值。

「技術知識」包括建廠、生產、加工、用料、配方、作業、設備、維修等等,是產品或服務的關鍵,許多公司已經將之商品化,交易的金額動輒百千萬,甚至上億元,它是一項知識商品,把「Know-how」作價買賣。

「應用知識」包括用途、方法、對象、使用目的、使用時機、因應策略、注意事項等等,這是「Know-what、Know-why、Know-where、Know-when、Know-who」也包括「Know-how」的領域,它們都屬於知識商品,有待聰明者將之商品化。

「專業知識」是從事一項生意或經營一個事業的知識,包括市場的資訊、對市場和機會的見識、供需和競爭的情勢以及該項專業的有關知識,許多人已經在花錢購買這種知識,它也是某些顧問公司所提供的服務。

「管理知識」已是商業化的知識,可以從眾多出版的書藉中獲得見識。許多顧問公司或教育訓練公司的存在,更證明市場有龐大的需要,只是「傳統的做法強調服務而不是知識」,自限事業的格局。

「技術知識、應用知識、專業知識、管理知識」,許多企業將這類知識視為智慧財產,但是多數企業只做無形的定義,沒有實質的登錄或處置。高齡者只要將這種知識「具體化」、「價值化」和「流程化」,就能夠享受交易的樂趣和利益。

將高齡者的知識商品化,這潛在著龐大的商機,有待高明者去使之發揚光大。中高齡者也需要重新確認自我的價值,為自己打開生路,結合同好共同打造高齡的生涯,將知識化作商品,讓自己不再孤單,讓年老的生活更具意義。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1 篇回應
  • William 於2011/06/14回應
    我以為高齡的價值在"傳承"。就像我們以前並不很喜歡聽父母老師嘮叨。我們的子女也不是很喜歡聽我們好心的傳授經驗心得。
    
    所以傳承應該要有方法,不能阻擋年輕人的創意。還要能多聽他們的,再適時的給予引導(coaching)反正我們時間多。能夠多聽年輕人,他們願意與我們談就成功了一半。
    
    老人的毛病是比一般人更"好為人師"。我們這一代的老人可以突破這個框架嗎?從我們身旁的年輕人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