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經濟學 - 寓言

發表人:Dean Shueh 文章觀看數:1247 發表時間:2013/03/28 文章分類:趣味小品
        
             待業經濟學  

我最近認識了一個新的網球球友。平常我倆打打球,打累了就會聊聊天。球友是元太科技公司的經理,在大陸也工作了幾年。聊天的内容,一不小心,就會觸及臺灣當前經濟問題。

他告訴我說,他45嵗。身邊有些原來在科技業的同學朋友,目前處於“待業”狀態。什麽叫做“待業”?他擧了個例子説明。

他說有個同學,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後來讀了個資管的碩士,在科技業幹了好幾年,混了個“卡”級幹部。什麽叫做“卡”級幹部呢?就是個位置“不上不下”,“卡”在一個半吊子的狀態。

經濟不好,公司的前景不優。這位卡級幹部,幹得十分不來勁。最近感覺到公司用了些小手段“鼓勵”大家主動離職,他“頂不住壓力”,就決心不幹了。

辭職不幹了,幹嘛呢?這位哥們就下定決心考公務員。所以這位45嵗,高學歷的科技人才,現在正在努力跑補習班,復習高中國文與數學,要拚機會報考公務員。

這就是我的球友,跟我說的中年科技人才在家“待業”的故事。

接著,他又繼續說,他身邊的“待業”老兄弟們還真不少。

我就忍不住問他,45嵗的漢子,如果32嵗的時候喜獲麟兒,現在小孩大約還在讀國中,學費生活費如何是好?朋友在家見到小孩,是否會覺得愧疚自慚,心情沉重?

我的球友居然跟我說,這些“待業”的老哥們,單身的比較多些。

有幾個有老婆的“待業”老哥們,待業了一陣子之後,也都自行了斷了婚姻關係。

「當工作沒有了,愛情也就結束了」,他說,笑了笑。
  

不,更精確的説法,應該是「當工作沒有了,婚姻也就結束了」。愛情是個假議題,「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早就無跡可尋了;婚姻才是有文件可供查核的真議題。


我還想再問他問題,他沒等我開口,就拿起了球拍,站了起來,還順便用腳踢了兩下球拍,跟我說:

「不談了,咱們繼續打球吧! 」

我不禁在思考一個經濟問題。

記得在學校讀經濟學,書上說,企業的經營有三大要素:

1)	資本
2)	土地廠房
3)	人才技術

我想,譬如說,現在臺灣每年所生產出來的電機電子工程師,數量十分的可觀。在80年代,所謂經濟起飛的年代,其實臺灣每年所生產出來的電機電子工程師很少,也許只有今天的十分之一。換句話說,以電機電子工程師為例,臺灣目前的供給量是非常的巨大的。這麽巨大的工程師的供給量,爲什麽不能引導出廠商的投資意願呢?

企業經營的三大要素,臺灣的資金浮濫,定存的年利率不到百分之二。當前的資本市場很完善,所以與80年代相比,取得資金的管道很充分,資金的成本也很低。土地廠房的問題,似乎也可以在中科、南科等地找到歸宿。

那麽,依據理論,成立企業的三要素,資金、土地、與人才,目前都不欠缺,至少條件不比以前差,可是爲什麽投資意願這麽的低,就業的問題十分的嚴峻?而以前的工程師的供應量這麽少,爲什麽卻有那麽高的投資意願呢?

如果原來在高科技生産事業拼搏的人才,現在都想在公務機構從事低風險、按部就班性質的工作,是不是代表著這個社會的文化與氛圍,越來越缺乏冒險犯難的精神,而變得越來越刻板保守;防禦的心態,越來越重於出擊的心態?

我有些困惑。爲什麽科技人才的就業日益艱難?爲什麽供給與需求,無法自動調整到一個有效率的、新的均衡點?

難道是我對於經濟理論的理解不夠,還是經濟理論已經過時?還是理論與實務永遠有落差?

如果理論與實務有落差,我們該如何修正這個理論模型?我想,是不是應該用Michael Porter 的“國家競爭力”模型來做修正?

所謂“國家競爭力”的模型,指的是投資意願的決定因素,已經不是單純的資金、土地、廠房、與人才的問題,而牽扯到了,投資者如何看待這個國家的整體競爭力的問題。 

如果經濟理論,應用到實務,都必需要做修正,那麽,我們在學校裏學理論模型,到底學到了些什麽?學了這些無法直接派上用場的理論,又有什麽意義?

我忽然覺得,什麽事情,似乎是越想,就問題越多。如果我們所想的問題,都無法想得出答案,那麽,我們是否還需要去想這些問題呢?我忽然覺得益發的困惑了。

我的球友也不管我在想什麽,他站到發球線上,跟我比了個手勢。然後,他把球高高的抛起,奮力的擊球。我倆開始了網球單打比賽。他老神在在,我心神不寧。

最後,不出所料,這場比賽,我被他修理得很慘。

輸了球,我在回家的路上,做了虛心的檢討。我的結論是,都是經濟理論與經濟問題,害我分心想太多,才慘遭修理,球輸的真難看!



寓言:經濟理論與經濟問題,都是很難纏的。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