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害經濟兩大病毒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2780 發表時間:2016/02/20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每天都有人在關心政治,也都有人在擔心經濟,但是年復一年,國家的經濟始終衰退,政府的官員始終挨罵,卻沒有人關注引發經濟衰退的兩大病毒,或者說是深植國人內心的兩個發病心態,國人不自我反省,深植心中的病態,不思突破、不圖振作,只是一味怪罪政府,經濟焉能振興?

 

國家的經濟,是由兩種人在主導,一個是政府,另一個是商人。政府的目的是求國富和民富,創造經濟數字的成長,生意人追求的是財富,是個人的利益和財富的成長,卻無關國家經濟或民生利益。倘若政府對生意人追求財富的手段和方式不做監督,類似台南地震或人身之害,就變成禍國殃民的結果。

 

自一九五零年代以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就種下了進口替代與加工出口兩大病毒,這兩種病毒,讓台灣人只懂得「撿現成、不挖深」,漠視研發,只知往上游發展,不知深入下游,從事市場與通路開發,以及應用與消費發展,也就是只懂得供應制式或一定式樣的產品或服務,不懂得變化和創新,或掌握下游的消費。

 

說「進口替代與加工出口」是兩大病毒有點過分,因為它畢竟為台灣帶來幾十年的榮華,只是過去成功的模式,一再地享用,循著這種方式發展,業者只專注近利而忽略研究與發展,以致產業不能持續成長,企業難以永續經營。再加上政府盲目的輔導或干預,近二十多年來,已建立的產業外移,留下空置的廠房和無力消化的人力,讓許多人民失業和國力衰退。

 

台灣是個小島,出口外銷、賺取外匯,是振興經濟、富國裕民必然的手段,只是台灣的外銷,僅是出賣產品而不接觸顧客和通路,雖有銷售,但對象卻是仲介商非賣場或顧客,不但不能直接感受消費者的品味和需求,不能經由設計和創新去提高產品的價值,更不能經由行銷手段去選擇通路和市場,以提升銷售利潤。

 

台灣早年民生物質缺乏,一切依賴進口,凡是能在台生產,因已有現成市場故必能獲利,所以有「進口替代」的輔導。又因在台生產,就需原料,乃進一步向上發展,引進技術從事上游產業的發展,又因需原料,就再往上發展製造原料,形成一貫的物流群或產業聚落。不幸的,當下游產業外流,進口替代建立的產業就因市場流失無以延續,然而許多上游本是供養著眾多人力的資本密集產業。

 

加工或代工的觀念,就是將製造工作簡化和流程化,讓工人重複一項機械性的動作,因重複而熟練該項工作,進而提高效率也提高生產率,也因使用大量勞力而雇用大量勞工。在經濟不發達年代,雇用大量勞工有利經濟,然而當勞工不廉價或勞工因教育程度提高,不願再從事勞力工作時,代工業就不易生存。

 

我不反對加工業,也不反對台商回台從事加工業,既使美國也有美商回國從事加工業,因為加工業可以雇用較多勞力,不過我們也知道,加工業利潤微薄,沒能力支付高薪,而且礙於原料與工作環境,不是所有行業適合回台,所以必須藉研發和創新以提高獲利才能生存。

 

其實加工兩個字不僅代表勞力工作,也包含勞心與勞智兩個更高明的層次。勞力僅只是做出產品或服務,勞心是做出更好、更貼心的產品或服務,勞智則做出更美、更有趣和更多功能或效用的產品或服務。想要提升品質和提高價值,不是埋頭苦幹,做出產品就好,必須用心和用智,去關心機會、通路和顧客,並研發出更美、更好、更有用的產品或服務。

 

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先進國家的發展潮流,是由電腦、機器人、數位工具、網絡等等先進設施,來取代包括生產和各類工作的大量勞力,傳統工業或各類使用大量勞工的製造業,除了轉移到廉價勞力地區,想生存必然動用機器人等先進的工具,所以要發展工業,除了跟隨潮流,就須動腦,開創不需廉價勞力的新事業。

 

台灣想要振興經濟,不能再依賴傳統的加工或代工業,除了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施,投入深層的加工業,更要拋棄只知撿現成和只知做工、不知行銷的病態,多用心和用智投入研發,開創更高層次和更富價值的產品、服務和產業,這樣經濟才有救,台灣也才有救。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