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經濟正解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2907 發表時間:2015/10/30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近日因觀看總統大選的變幻對國家的前程感到憂心和失望,看到有關國家治理的言詞,竟打從內心感到厭倦,心中暗想,國家都沒救了還講這些有什麼用?看到老友高博士關心台灣經濟堅持一貫的貼文,再想起自己一再呼籲團結,忍不住對猶有救國之心的同胞,提出自己另一面的淺見。

 

台灣的經濟每況愈下欲振乏力,所有人都怪罪政府,也期盼政府能拿出辦法救經濟,但是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任總統跨越近二十年,所提出的經濟政策或華而不實,或半途夭折,或執行不力,或礙難能行,可說是浪費時機,耗費國力,使人民無感,智者無奈,國家無救。

 

為什麼這麼多官員、專家和學者救不了經濟?原因出在「外行領導內行」,也就是「以文領武」,或文、法的人才以理論指導工程、科技的實務人才。再就是涉及私欲,譬如外勞政策,或於方案初始,政客藉機炒作土地、操作利益,扼殺方案的推動。可謂不分藍綠的政治人物,多少都營私舞弊,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想要打開困境,無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官員和學者,都在強調創新和轉型,老友高博士則堅持強調,開放外勞和產業回流以救經濟。其實這兩者都沒有什麼矛盾,那麼,為什麼都呼叫了二十年卻成果不彰或推行不動?究竟犯了什麼錯誤?我認為是只顧一面,忽略其他面,也就是光顧供給面,只知在紅海市場鏖戰,不知從需求面和交易面,開闢藍海市場。

 

要打開經濟困境不能依賴專家、學者或官員,因為他們只憑想像不切實際,只有理論沒有實務經驗,只知行使權力不敢擔負責任,或只珍惜名聲害怕批評和失敗。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一窩蜂,都往一處走,只針對已知或現有的工商業動腦筋,要拋開從政治或管理的角度去尋求解決辦法。

 

救經濟的正確方向,須從商人和經營的角度思考,從需求面和交易面去掌握商機。需求的根源是消費者或顧客,交易的關鍵則是市場和通路。廣泛地推想,包含國內外的消費者或顧客,哪些人有可賺的錢?錢都在哪些人的口袋?這些人都想些什麼?這些人都關心什麼?這些人都需要什麼?要怎麼做或經由什麼模式才能賺到這些人的錢?這麼做會碰到些怎樣的困難?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要帶動經濟就得使百姓都有收入,振興經濟就得使工商業蓬勃發展,再帶動工作機會讓百姓有收入,所以就須鼓勵商人盡力去投資、創業和開發生意,並讓商人賺錢。不管是從工業或貿易或海洋或觀光或營建,只要公平競爭和合理發展,即使從大陸進貨或跟大陸人合作,能賺錢就鼓勵去做。由此,在投資、創業風氣的帶動下,各種人才都有用武之地,還談什麼失業?

 

做生意致勝的關鍵就是,誰能掌握顧客的荷包,誰能抓住顧客心裡的需要,誰能綁住銷售的通路,誰能讓顧客主動掏錢,就都是贏家。政府的角色乃是鼓舞商人盡力去做,碰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規章擋路,適時地予以幫助。政府可以就衛生、品質、安全和是否有害等方面去做追蹤和管理,不必限制對象或阻擋生意。

 

關於振興經濟,大陸有句話:「想要富、先修路」!政府的角色不是拯救或開創產業,又或是指導產業怎麼經營,而是「修路」。大陸的腹地廣大,就早年的情況而言,鄉村的作物不能外送或資源不能外流,許多生意被封閉不能運作,不能換取金錢以供生活,所以開通道路是先決條件。

 

台灣也要修「路」,但與大陸不同,是要修造讓資源能夠活用和暢銷的「環境和通路」。此路為何不通?因為有法令、心態、知識和人為的阻礙,由於無知或私心,特別是既得利益者的阻礙,掌權者不識或否定新興生意,於創業、置地、建廠等等方面不支持或不放行,使得新事業創辦不成或增添成本和風險。

 

台灣工總的理事長,在媒體公開批評,台灣投資環境有「六缺」,包括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和缺德。政府該做的正是改善這六缺,而不是幫助現有企業創新或轉型。「大量引進外勞、外勞與本勞脫鉤」,這項創意也不必針對外流的產業,也該用來改善環境和通路,幫助有需要的工商企業。

 

今日全世界的經濟困境,在於供過於求,所有供給面都有過多的供應商,在爭奪已知的通路和市場,必須致力於打開新通路和新市場,抓住需求去開發出新的商品、對象、方法、通路等,或因應需求去改變經營型態,從而開創新生意。想要解開經濟困境,就是要轉換思想,走正確的路,如此而已。

 

就當前政治形勢來看,我個人認為二○一六年當新政權主政時,台灣將轉成為假性台獨的政治體,中華民國將等同於亡國,這種狀況能堅持多久就看自力經濟能持續多久。因此,不要依賴政府救經濟,也不要期待台商回流救失業,要靠自己自力救經濟,讓自己賺到錢,能養活家人,管他誰來當總統?誰來執政?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