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創業契機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180 發表時間:2009/10/16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讀過「為生涯規劃定位」一文,對於掌握「智、能、勢」以規劃前程,相信已有自我的見識,倘若讀過更之前「創業的時代」以及「以創業心態就業」二文,相信讀者也清楚地瞭解當前之「勢」,且有該做何事之「智」,以及將如何強化自我之「能」或發展自我之「業」。

事業的發展,通常依賴老闆或最高主管的領導和氣度,當前的環境,多數老闆對事業發展似乎已束手無策,想到的只是裁員或減薪,卻忽略借重員工的睿智和沖勁,從本業的核心往外發展,這正是「內部創業的契機」。

傳統的能與勢
長久以來,歐美各國是全球重要消費市場,只要致力生產,把產品輸往歐美,就能雇用大批的人力,讓從事製造的老闆發財,因此,擁有廉價勞力的國家,無不致力於生產,而且是大量生產劃一規格的產品,因為不怕賣不出去。

不幸的是,過度的投入生產,已造成供過於求,變成價格競爭,必須以更低的價格爭取生意,遂更依賴廉價勞力,形成與其他廉價勞力國家的拔河,生產基地移往勞力更便宜的地區,勞資價高的國家失去優勢,變得無所事事,雖累積財富與資金,卻找不到投資標的,無力開創新業和雇用人力。

事實上,擁有資金並非沒有投資標的,只是人們太過於追求近利,太注重既有市場立即獲利的效益,忽略事業發展所帶來長期穩定的利益,只想投資能大量製造產品或快速見到利益的事業,欠缺開發生意的眼光,也欠缺發展事業的氣度。

發生金融風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巨額的資金,投入金錢的炒作而不投資發展事業,除了未能雇用眾多的人力,更吸走生產事業賴以周轉的資金。如今金融泡沫破滅,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都在執行低利率政策,過多的資金投資無門,我們已看到當前之「需」與「勢」,也不妨來探討該做何事之「智」。

企業成長模式
當前社會之「需」,就是能多做事業的投資,讓這些事業雇用更多的人力,當前社會之「勢」,就是有過多的資金和人力閒置,因為投資者和企業主找不到可投資和獲利的財路。因此,該做之「事」,就是「為企業找到開源的財路」,這財路也同時為員工提供創業的契機。

臺灣的有線電視,有一個「錢進人民幣」的節目,報導大陸個體戶成功故事,它的事例很多,最近看到一則小公司成長故事,正是企業開發新財源典型的模式。故事中提到某家製造扇骨的小廠,因為利潤日漸微薄,轉而從事竹簾生產,卻因而開創出外銷國際的龐大事業。

這家製造扇骨的個體戶,熟悉用竹子做材料去製造扇骨,未注意到竹子的其他用途,當發現竹子製作的窗簾利潤較高時,就轉型改制作竹窗簾。初期製造素色的窗簾,接著又發現,別人製造彩色的窗簾銷路更好,於是又研發染色技術,製作彩色窗簾,並進一步發展新技術,製作印花窗簾。

每家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都有三個基本模式,第一個模式是「以既有的產品擴大市場佔有率」,這又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在既有市場擴大佔有率,另一是把市場領域擴大到其他地區,譬如國際市場。

擴張市場領域
基本上,擴大市場佔有率是企業內部行銷和銷售團隊的責任,並非「內部創業」機會,但若忽略發展新領域,成果就會被競爭者所奪,因此,不妨將「開拓新領域」的機會轉為內部創業,讓員工與公司合作,在新地域發展事業。

企業發展的第二個模式是「為產品開發新市場或新用途」,這包括開發產品的新功能、新特色和新應用,讓產品有了新的市場區隔。譬如扇骨工廠轉做窗簾,用的同樣是竹片材料和竹子加工技術,但市場已不盡相同。也可以為扇骨開發新應用,改做燈罩或其他創意產品,仍屬同樣模式。

我們知道電視機由早期的黑白電視轉成彩色電視,又由映射管轉而發展電漿電視、液晶電視、投影電視等,讓電視有了新面貌、新特色和新功能。雖然同樣是用來觀看影像的電視,但消費物件已從家用進展到企業、娛樂或其他不同行業。

為產品開發新用途進入新市場,因為需求不同,顧客不同,行銷設計與銷售策略也該不同,宜由專人組成新團隊去做企劃和推動。這是一項內部創業的機會,可以鼓勵員工,為公司開創新事業,分享開發的成果。

深化專業地位
企業成長的第三個模式是「深耕既有市場成為專業」,由供給單一產品變成多種或多元產品,就熟悉的生意、熟悉的顧客和熟悉的市場,去開發或引進這些新產品,滿足顧客的需求,擴大生意的規模,享受單一顧客「更高的交易金額」和「更多的獲利」。

有三個企業「專業化」的途徑可資採用,分別從「供給面」、「需求面」和「交易面」入手。供給面的專業化譬如既生產竹窗簾,也製作塑膠或鋁片窗簾。這種模式強調自我的供給能力,可以改變產品的材料或配方,使用新技術、新工具或新機器,創出新產品去擴大生意。

已故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 有一個眾所皆知的故事,可以說明專業化的意義。他為一家製造玻璃瓶的公司重做定位,引導該公司從自陷於飲料玻璃瓶製造的框框,轉定位為包裝器材(Package)的製造業,讓公司的格局放大,除了製作玻璃瓶,也製作其他玻璃容器,除了玻璃容器,也製作非玻璃容器和包裝產品。

需求面的專業化在現實環境所見良多,譬如服飾店、百貨公司、汽車材料行、建築材料行、食品材料行、釣魚用品或休閒用品店等等,專門服務同類需求的顧客。像服飾店既賣成衣,也兼賣鞋子,自己不生產的商品,可以向外採購。企業除了製造產品,也可以兼做銷售,以自己強項的產品帶動生意,讓專人去從事銷售。

專業化的第三途徑是由交易面下功夫,也就是由交易場所或通路著手,譬如書本的銷售,既設店鋪販賣,也做郵購,同時成立網路書局,再成立直銷團隊,將書本賣給圖書館或有關機構。商品可以直接賣給顧客,也可以經由中間商銷售,而這個中間商(代理商、批發商、經銷商等),也可以藉內部創業以放大格局。
 
當前企業之需,在能鼓舞員工發掘機會、創新生意,引導事業發展,讓事業永續經營。迎合這項需求,我們看到內部創業的契機,倘若企業能鼓勵員工多做觀察和多動腦筋,從既有的基礎去創新生意,那麼必能解決投資與就業問題。

本文討論的雖都是製造業,但也可擴及服務業。服務雖是一項無形的商品,仍不脫「供給、需求與交易」等三項塑造「機會」的範疇,只要循前模式思考,自然能為既有的商品或事業開創新境。

受到封建思想的遺毒,許多老闆將既有生意視做禁臠,將事業視為家族所有,因此「傳子不傳賢」,不能容忍員工分享權利,不鼓勵內部創業,這時候,有為的員工會想「獨立創業」,這又是另一個「勢」,且容另文別述。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