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高齡找工作?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990 發表時間:2011/01/30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時代,再加上「少子化」帶來的影響,許多人擔心高齡者無力謀生也沒人奉養或照顧,因此有人建議延長退休年齡,有人提出「無子西瓜」長期互相照顧的計畫,更有人絞盡腦汁,想要替高齡者找工作。

然而高齡者能做什麼工作?有什麼工作適合高齡者?延長退休只是延續支付薪酬還是那份工作非高齡者莫屬?高齡者的工作真的能做得比年輕人有價值有效率?不計薪酬,能給高齡者找到怎樣的工作?這等等問題,都繞著一個核心思想而自困,那就是為高齡者尋找僱主,不顧市場需求,只跟年輕人和在職人員搶工作,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然是無解,僱主也無需求或意願。

失業率高漲是全世界共同的難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工作機會變少或消失,因為既有的企業裁員或關閉,而新創的事業少,且擴張事業者也不多,大家守住既得利益,守住既有的工作與生意,在飽和的職場和既有的市場交相逐利,少有人去開創新的工作或機會。

台灣早年的中小企業特別多,有為者都致力於創業,所以才說「在街上掉下一個招牌,砸死的三人中必有一個是老闆」,然而過去十多年來,人才的眼光從市場轉向職場與金融,不尋求從市場找機會創業和擴張事業,導致工作機會消退。

因為高薪和高福利的工作吸引人才競相投入,不管工作內涵,大家一窩蜂地往大公司擠,坐等工作帶來的福利;另方面則是「理財」的思惟氾濫,讓人不思工作不想付出勞力,沉迷於股票、基金、房地產等的買賣,只想借錢理財致富,忽視從生產與生意中去創造財富,兩者都導致減少新創事業與工作。

在社會主義的思想帶動下,用政府的力量照顧貧病、失業與高齡者,這是一項美德與福政,但過猶不足,法律照顧弱者與失業者,卻將僱主當作肥羊宰割,未顧及投資者與創業者,特別是甘冒風險新創事業的主事者與投資者。我們都知道「創業唯艱、守成不易」,但有誰針對提供工作機會的事業主給予合理的回饋?

身為高齡者,想要在高齡仍有生活保障,年輕時養成理財的習慣固然重要,但既理財更要理「事」,懂得運用資源,包括能力、智慧、物品、原料、技術等去開發生意和利益,做工作的創造者,給別人也給自己工作。

高齡者的價值在經驗與見識,換句話說就是智慧,智慧貴在「用」而不在「知」,只是知而不用等於廢物,無助於收入。工作須要體力,智慧則不分年齡,高齡者想要取得收入,只有善用智慧,為自己創造工作與獲利機會。

創新不是口號,也不是做夢,重點在轉變思想與方向,由成熟的商品和飽和的市場轉向創新的商品和新興的市場。個人的智慧不如集體的智慧,因此用智講究集思廣益,創造事業與工作不可閉門造車,要藉智慧交流去產生群體的綜效。

思考工作機會不能以自我的需求或工作經歷為出發點,要考量社會的需求,以自我能掌握的商品或供給為出發點,從能力、專長、技術、工具、材料、物品、廠房及設備等等去思量,衡量就此商品或供給,如何能迎合需求,該怎麼做才可以抓住機會,將商品或服務變為生意。

創造工作包括創新事業、創新生意、創新服務、創新商品、創新功用、創新技藝等等,必須針對需求與市場,也必須針對自我熟悉的專長與行業,更要使創新與實踐並重,不能光說不練,不肯投入資金與行動,否則難以見效。舉個例說,看到傳統工藝「?麵人」,聯想到將商品做成糕點或將材料轉成陶土等,自己曾做過相似工作或技藝,那豈不是能創新生意?再譬如自己善長於管理,看到瀕臨消滅的公司或工廠,是否可以集合資金、技術與智慧去接收事業?

政府助民利民,要對症下藥,像那些守住既得利益,靠廉價勞力和代工謀利的企業,政府不必給予優惠或獎勵,針對創新與創業等工作的創造者,應該就所行的計劃給予評價和援助,獎勵開放工作給高齡和殘障者,也獎勵或輔助高齡創業者,讓高齡者過得有自信。你是否同意?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1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