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迷思2

發表人:薛中鼎 文章觀看數:671 發表時間:2012/07/01 文章分類:時事社論
                民主政治的迷思(2)
    

3.什麼人在選總統?  

我記得有一年印度舉行大選,西方媒體對於印度的選舉作了報導。報導的一個論點很有趣。這個論點是說,不管大選是誰出來競選,大抵都離不開印度五個家族裏的人馬,譬如甘地家族、尼赫魯家族等。

有一次我到印尼去,印尼也剛好在進行選舉。我們在印尼的商業合作夥伴,就跟我說,不管是誰選勝,他的後臺老闆一直往上推,都一定會上推到政治強人蘇哈托的親戚或親信。

2008年我到美國,美國正在進行總統大選,歐巴馬與希拉蕊在角逐民主黨的總統提名。我的好朋友,住在紐澤西的火箭專家李基豪博士就跟我說:

「老布希四年總統,小布希八年總統,加起來十二年。克林頓八年,加起來二十年。如果希拉蕊又選上了,至少再幹四年。這二個家庭,就幹了至少二十四年美國總統。一個二十?的選民,到希拉蕊第一任期結束,都四十四?了。」

大概歐巴馬也看?了這一點,所以歐巴馬的競選口號是“Change”(改變);而希拉蕊的口號是“Experience”(經驗)。

李博士的感慨大概反應出了很多選民的心聲,歐巴馬的“change” 訴求,成功的贏得了多數人的選票。

臺灣也差不多。自從蔣家父子的政權結束之後,只有二組人在角逐總統大位。一是國民黨所刻意栽培的「根正苗紅」的黨?接班人,一是美麗島的辯護律師。

我們總統大位的角逐者,其實都是在藍綠政黨的搖籃裏,所搖?出來的人物;都具備了強烈的所屬政黨的黨性人格特質。

而且,近十多年來,幾個主要參選總統的人物,都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包含了民進黨的陳水扁、謝長廷、蔡英文、蘇貞昌,以及國民黨的馬英九。為什麼台大法律系友,會如此獨霸臺灣選舉的政治舞臺?為什麼文理工商科畢業的專長,在近年來,都與總統選舉的舞臺無緣?
  
我們也應該要思考,法律系的專業特色是什麼?法律系的人才,在總統大選獨領風騷,代表這個國家,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前行?

歷史是以不同的面貌,以驚人的相似度,在重復呈現。其實我們今天選總統,就很像是以前的皇帝一樣,只能從幾個有限的皇子中,選出一個來繼承大位。不管我們怎麼選,其實都脫離不了這幾個皇子的範疇。
 
簡單來?,我們選總統的選項,十分的有限。總統大位,以經濟學的術語來?,是「寡頭壟斷」。

藍綠兩個大黨相互競爭對抗,追逐國家政治權柄。贏的吃香喝辣;輸的餐風飲露,甚至是身陷囹圄。輸贏之間,一個是雞犬升天,一個是停水斷電。選舉的鬥爭,攸關身家榮辱至為巨大。 因為兩黨之間的利益衝突是如此的巨大,這個基本的政黨對抗結構,決定了兩黨之間,不可能理性和睦的相處。

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迷思,所謂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概只能是一個誘人的空幻願望而已。


4.什麼人在選民代?  

現代社會的選舉行為,已經逐漸發展出二個特色。一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一是需要相當大的專業性。因此,選舉不單是一個政治行為,更多的是商業行為。

換句話說,對於很多競選民代的人來?,競選的動機,不是為民服務,而是可以獲得暴利的一場豪賭。
 
因為選舉需要花很多的錢,所以自己一定需要投錢,也一定需要有財團的資金奧援。

選舉有敗選選的風險。如果沒有選上,就是血本無歸。所以選舉的成本很高。成本很高的商業行為,必須要有很高的投資回報,否則就會無法吸引人參與賽局。

因此,很合理的一個後續發展,就是如果選上了,自己投的錢,就要設法獲利回收;財團所投資的錢,也要給予適當的回報。

大部分的民代,都會追求連任,一選再選。如果投了很多的錢,無法得到足夠的回報,怎麼可能還有興趣一選再選?人是理性的動物,經濟誘因,是人類行為的一個最基本的動機。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作為民代,必然有很多很大的關?綁標,各種各樣的「以權謀私」的活動空間。

當民代「以權謀私」獲取利益的時候,是誰在付出代價?毫無疑問的,當然是納稅人民、在付出代價,承擔「共業」了。

現任監察院長王建?先生,外號「王聖人」。王建?曾經擔任過立法委員、財政部長,也曾經出馬競選過臺北市長。王建?寫過一些書,譬如《讓好人出頭:王建?的從政理念》。王建?在書中以他的親身經歷,表述他對民代的一些觀察與看法。王建?的實際觀察,與我上述的理性分析,二者殊途同歸,所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

因為現代社會的分工細膩,競爭激烈,選舉也成了一項專業。選舉的專業運作,很類似經紀公司在推出藝人,或是唱片公司在推出歌手。這些專業的?容,包含了形象設計,主題包裝,媒體運作,活動演出的策略規劃等。民代競選人必須歸屬於藍綠政黨,就像專業藝人要歸屬於專業經紀公司。

藝人本人的真實形象面貌,與包裝之後的形象面貌,可能是大相徑庭。民代也是一樣,至少包裝之後的形象,與真實形象相比,是做了很大的修飾。

民代的選舉越來越專業,所以圈外人的進入門檻,也就越來越高。這是為什麼很多民代都出自於政治世家,上一代的民代事業,傳給了下一代。因為政治世家,掌有豐富的選舉資源,新的進入者,完全無法與他們競爭。

就像是電影明星成龍的兒子房祖名想當電影明星,十分的容易。一般百姓,縱使才貌雙全,積極進取,就算是費盡心思,也難一圓明星之夢。

我們在企業界打滾多年,會發現一個規律,就是“話多的人,通常不會做事;會做事的人,通常話不多”。大致上來?,每個人的精力有限,每天說個不停的人,大概沒有什麼多餘的精力,來好好幹活了。

民代的人格特質,就是喜歡沒事找事的說個不停。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說,言詞機巧,善於做秀的人,心地仁厚的實在不多。很多民代,因為職業上的原因,大概都具備了「巧言令色鮮矣仁」的人格特質。


5.民主政治的結構性陷阱  

民主政治選出的當政者,都有任期的限制。任期的限制,也決定了當選者,思考問題的時間跨越度。

譬如市長的任期是四年,如果連任一次,一共是八年。對於民選市長來?,思考問題,只有八年的時間跨越度。

所以市長們會很有興趣,舉辦一些在短期?引人注意的「活動」,作為政績;而比較沒有興趣去經營一些長期性的、基礎性的工作。

因此,市長們都會喜歡在任期?,盡量提高預算,花錢辦活動、搞「建設」。因為花錢辦活動、搞建設,可以做出「業績」。民代們也樂於配合,支持拉高預算。因為政府的預算越高,花的錢越多,民代從中獲利的機會也就越大。

花錢的壞處,是市府的債務會不斷的增高。不過市府的債務增高,在市長任期結束之後,可以移交給下任市長去處理。

所以,民主政治的一個結構性陷阱,就是當政者的思維,短期性的考慮多,長期性的考慮少。最後的結局,好像都在玩「煙火秀」,看起來是風風光光、紅紅火火,實際上是一片粉飾太平。

煙火結束之後,債臺高築的問題,不管怎麼說,都不會是這個任期的問題,甚至也不會是下個任期的問題。

民主政治的另一個結構性陷阱,就是參選人都要討好選民。能夠討好越多的選民,才能得到越多的選票。討好選民的最佳辦法,就是給選民們實質上的好處。

給選民實質上好處的做法很多,不管是十八趴的利率,老農津貼,還是廣設高?停靠站、蓋捷運、蓋飛機場、設離島大學、蓋文化體育館,總之,各項好處,形形色色,能給就要給。

在選戰中,互相競爭的參選人,為了搶選票,也會互相加碼競爭。所以,這個討好選民的做法,會持續的強化。

組織性越強的利益群體,因為選票多而集中,就越需要討好。譬如軍公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軍公教的退休福利,在爭取選票的效應之下,不斷的膨脹。以至於很多人在退休之後的實質所得,比在退休前還要高。

簡單來?,民主政治有「爭取選民,變相加碼買票」的弊端。

這兩個民主政治的結構性問題,一個是任期的時限問題;一個是討好選民的問題,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陷阱。這個漩渦陷阱,使得國家的財政支出,陷入越來越深的黑洞。最終的演變,是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赤字。這個巨大的財政赤字,我們當前的民主體制,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機制。我們的對策,似乎就是把巨大的債務與問題,留給我們的子孫。


 6.結論  

人類文明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從部落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社會、到民主社會。

歐洲是現代民主政治的發源地。在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各國在戰亂的廢墟中重新建立政治體制。民主政治,成為歐洲各國的普世價值與治國圭臬。

在經歷了六十年的和平歲月之後,我們來檢驗歐洲實踐民主政治的結果。我們會發現,很多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譬如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都面臨了嚴重的危機。這些危機,顯示出民主政治,有他的陷阱與迷思。

世界最大規模的民主政治國家是印度。印度自1947年獨立,實行民主政治以來,一直無法擺脫貧窮落後,以及政府的無效率運轉問題。菲律賓也是一個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一樣的陷入了民主政治的腐敗,與政府的無效率陷阱。

1996年,臺灣開始進行總統直接民選,民主政治才算是登堂入室,進入新的里程。自此之後,臺灣的經濟,與同儕相比,也就一路在走下坡。到了今天,兩黨惡鬥、政府空轉、財政赤字日益惡化的問題,好像是癌細胞在蔓延,大家都束手無策。
 
民主政治也許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為「文明進化」的政治體制。但是民主政治,仍然伴隨著很多的迷思與陷阱。

我們是否有能力、有意願、來改善我們的民主政治體制,正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勇氣。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