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智慧該轉型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2558 發表時間:2016/04/19 文章分類:退休心得

 

 

2016416日聯合報報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於今天頒獎,台灣59件作品參展,共獲53面獎牌。包括25金、20銀、8銅,另獲7項特別獎,獲獎率32國中最高。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拿到13面獎牌,是台灣代表團中得牌數第一的隊伍。日內瓦發明展與德國紐倫堡發明展、美國匹茲堡發明展並列世界三大發明展,今年共有來自全球32國、700多件作品參賽。」

 

另見2013419日的新聞:「瑞士日內瓦發明展台灣代表團有101件作品參賽,在41國、近千件作品的激烈競爭中,拿下30金、53銀、14銅及6項特別獎佳績,為最大贏家,在單一國家得獎率96%,連續4年拿下全球冠軍。

 

看到這些報導,身為台灣人,你是否感到興奮與驕傲?但這麼多年來,台灣在各個發明展都有傲人的成績,為什麼這些成績沒能轉變成傲人的成就,沒能振興台灣的經濟?是這些發明不切實際?那它們為什麼會得獎?是否政府輔導不力?還是生意人沒眼光,不懂得投資致富?為什麼被評定為頂尖的發明,不為生意人垂青?為什麼優秀的發明,讓它自生自滅?

 

多少年來,不管誰主政,為了振興經濟,都在鼓舞企業要創新,全民在政府的引導下,更用他們的智慧反映創新,交出發明的成果,但是經濟仍然每況愈下,到處見到百業不振,讓百姓恐慌。創新,真的是救經濟的良藥?為什麼在國際發明展交出亮麗的成果,卻不見成效?

 

台灣人能發明產品在世界發明展裡拔得頭籌,證明台灣人的智慧優於他人,那麼為什麼發明的產品不能商品化?不能讓商人獲利和立足於世界?顯然,智慧沒有問題,而是用錯了地方,因為被誤導了研發方向。

 

假如將台灣人的智慧當作工具,那麼這項工具該怎麼用?用在什麼地方?個人之前談研發,曾力陳台灣只做研究忽略發展,只是閉門造車,埋頭苦幹,卻不能開發市場。所以會這樣,在於專注供給,忽略推廣,沒去接觸終端顧客的需求,片面揣摩消費者的需要,創造的商品不能引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因為中了「進口替代、加工出口」兩大病毒,台灣人只搶現成、重近利,不前瞻發展,重視技術和品質,忽視通路、市場和價值。沒從需求面去接觸顧客和市場,沒掌握通路和需求,雖能創新,卻只是片面的改變,不能就外觀、特性、功能和材料等去引導產品設計,創造利潤和價值,把價值的認定權,交在外人的手中。

 

習慣上,我們常把目光放在身邊的物和事,觀察不足和揣摩需求,去做改善和創新,由於憑自我意識認定產品的價值,不能體會終端顧客真正的需求,無力啟動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也就是從供給面去尋求突破,視野難跨周邊市場之外,市場的領域也自然無能擴大。

 

我們看這次發明展,台北城市科技大學拿到十三面獎牌,以學校掛名自然知道是由教授引導學生創作,那麼各位領導者是否如政府官員,光憑供給面的意識去引導學生做研發?既然台灣小國,非外銷不能廣開財路,為什麼不先認識國外顧客,掌握顧客的需求再去開發產品?既使不能掌握通路,為什麼不派人先出國調察市場和了解需求,把資訊回饋國內,甚至讓行銷和研發人員出國考察?

 

台灣人的思想必須轉向,智慧應該轉型,從所要銷售產品和服務的對象,也就是顧客和市場去掌握研發的根源,不要再閉門造車,自以為是地搞創新和發明。台灣人要緊記,創新要以需求為導向,否則白費功夫,再怎麼優秀的發明,也只能當擺設,再怎麼優秀的頭腦,也開創不了前程。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