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創業明燈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2409 發表時間:2015/09/27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每週三參加5070的聚會後,我都會走路回家。這日跨過市民大道從敦化北路再轉忠孝東路沿路走來,見到兩個空曠的大店面,另又看到別家店面在裝潢,不禁自問,關關開開,養這麼大店面,要怎麼賺錢?進入忠孝東路216巷,有一排超過十家的金飾店,店面不大卻裝潢氣派不禁再問,他們怎麼生存?

 

家住信義路四段,距離通化街很近,經常往通化街購物或購買食品,常見街道上的店面,掛上關店或打折廣告,續而重新裝修,換上新主人,經營不同商品,生意的內容雖然不斷變化,但脫不了衣飾、餐館、飲食、物品或腳底按摩,鮮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行業或商品。究竟開怎樣的店才確定會賺錢?

 

經常有人流傳著一個故事,指出猶太人與中國人不同的創業風格:「一個猶太人來到小鎮,開了個加油站,生意興榮;又一個猶太人來了,發現加油站生意不錯,想到加油站的客戶需要吃飯,於是開了家餐館;又來了個猶太人,想到開車來到小鎮的人需要住宿,於是開了個旅店;第四個猶太人發現人氣旺了,需要生活用品,就開了個超市。如此良性循環,小鎮經濟繁榮了,猶太人也都富裕了。

 

角色換成中國人,同樣開了個加油站,生意興旺;第二個中國人來了,發現投資加油站有利可圖,趕緊也開了個加油站;接著來到的中國人,看見加油站生意興旺,火速地開了第三個加油站;第四、第五個同胞過來都是一樣,陸續開了加油站還打折促銷,最後形成惡性競爭,終至紛紛倒閉,小鎮又回到原點。

 

這個故事似乎說明中國人死腦筋,只會抄襲不會創新,映照我散步時沿路看到商店的景象,符合了上述現象。都說台灣經濟狀況不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集資創業?為什麼選擇做同樣的生意、開同樣的店?為什麼不能創新,學習猶太人的創業模式?難道台灣人真的笨到不懂創新,一定要跟隨別人抄襲?

 

政府鼓勵企業轉型和創新,但是怎麼轉型怎麼創新,並沒有明確的說明。每個人有兩隻腳,倘若接上第三隻是創新嗎?現有產品,外套塑膠袋改換成紙器,是創新嗎?內衣外穿或不穿內褲是創新嗎?從事製造業由手工轉做機械生產,或由代工轉做自創產品,那是轉型嗎?究竟何謂轉型?如何創新?業者或百姓該怎麼做才能突破現狀開創生機?

 

我的觀點之所以有人前仆後繼,不斷地開店創業,那在於游資充斥。台灣人勤儉成性,過去賺到的錢都儲存起來,致使資金充裕無處流通,在失業或失去營運收入後,只能開店創業,而又找不到能開創新收入的生意,只得模仿抄襲,學別人做同樣的生意。

 

那麼真的就只能模仿抄襲?真的就非得轉型無以生存?我覺得這是自我設限!這種自限在於所有思想都鎖住「供給」,也就是由自我的能力、技術、機械、公司或人脈等所能供給的產品或服務,所以使盡十八般武藝,想要創新或轉變自我的供給,卻難以創新生意的模式。

 

其實生意的本質非僅只供給,還有「顧客」與「交易」。而所有生意的根源都來自顧客,顧客沒有需求,沒有能力或意願花錢,再怎麼優秀的產品,都不能形成交易。所以創建或經營事業,不管是創新、轉型或獲利,其盈利的關鍵都在「顧客」,擁有眾多同樣需求的顧客就能「集客成市」抓住市場,掌握市場也就是顧客聚集和交易的場所,以及掌握交易的通路,那就能掌握生意創造利潤。

 

不管是創新或轉型,那都要針對顧客和市場的需求,沒有需求做導向,不能以顧客的需求為明燈,片面或單向的行動,鎖住供給為核心的思維,那就是燈下黑,只會越陷越深,根本擺不脫桎梏,抓不住打開生意的鎖鑰,白費力氣。

 

舉個例說,退休者很容易成為低頭族,他們既有退休金又有充裕時間,可以花錢享受聽歌、看電影、看新聞、聽相聲、閱讀小說、下棋、玩遊戲等等,有誰針對他們提供輕便、利於賞玩的電子工具?有誰針對他們設計軟體,讓他們隨時隨地能夠閱讀、觀看或玩賞有趣的資訊?這盞明燈照著的可見市場怎沒人切入?

 

創業講求「本人、本錢和本事」,經濟不振、事業不興,不要怪罪政府,只須本人改變思路,針對自我生意所面對的市場,關心顧客的需求,從顧客的疑惑、困難、不便等潛在或未被滿足的需求中發掘機會,用自己的本事改善商品或服務以創新供給,則事業焉有不興?經濟焉有不振?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