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成長導航

發表人:許川海 文章觀看數:1425 發表時間:2010/09/11 文章分類:工作創業
老人家常說:「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究其原因,在第一代創造財富,第二代坐享其成,第三代就消耗殆盡。我們又常聽說:「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豈止僅限於學問,放諸人生,觀察事業與生涯的經營,不也如是。

人生不進則退

某些讓人羡慕的明星或企業,風光了二三十年,轉眼間人去樓空夢幻破滅,之所以如此,因為他們總是用同樣的技藝營生,未曾改進。日本人因此有「企業壽命只有三十年」的論調,發現企業一旦創業有成,就會滿足現狀,沒再推動事業的成長,缺乏續航的力量。

人生若不長進,就會衰退。雖然有些生意或事業,沒有人推動,短期內仍會維持成長,但已得的仍然會快速消耗或浪費,不會在原地不動。過去帶來財富或地位的成功模式,未經磨練或砥礪,不能帶來新的成就,也就不能複製到新的時代與環境,想要推動事業成長,既有的專長與能力,必須經常反省和更新。

雖然人可以創造最大的價值,成為英雄,但是英雄通常是寂寞的,因為英雄只發揮個人的能力,創造個人的成就,未能運用群力,創造群體的成就。要使得一個人能創造更大的成就,勢必帶動一群人,發揮群體的能力,創造極大的成果,用領導力去整合集體的執行力。

掌舵也看水流

有位傑出的銷售人才,被擢升為經理,率領五名手下開創業務。他發揮他的執行力,身先士卒地拜訪客戶,也要求下屬如法泡制,但是下屬只感到壓力卻提不出力氣,半年後,業積不升反降,自己感到沒面子憤而辭職。

要運用群力,創造群體的成就,講求的是領導,帶動人去做「對的」事,用正確的方法去發揮工作效率。領導須要領導他人,也須要領導自己。領導他人須要正確的觀念和方法,領導自己則需要有效的規劃。做為主管,先要認清部門的目標和瞭解主管的責任,思考與規劃如何運用群力達成任務,再與下屬做有效的溝通,清楚共同的責任,分配彼此的任務與工作,一起向目標推進。

不管是領導自己或他人,除了認準方向,也要看清時機和環境,隨時充實自己的知識、能力與智慧,以便修正自我的觀念以及跟得上時代,否則會力不從心。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此所以人沒有歷練,不會長見識,也不會改變觀念,自然也不會成長,必須隨時接受時代與環境的挑戰,能力與見識才會增長。

引導事業成長

人在順境,事業蓬勃成長,每個人都會得意于自己的英明,迷信自我的能力與智慧,相信自己所選或所走的路正確,可以照這樣的方式繼續運作,也可以複製這樣的成功模式到其他的事業。沒有人會唱衰自己,自然就看不見危機,得不到歷練。但是未經挫折,沒經過歷練,就不知道有些路不可走,改變其他方法可以做得更順暢,有些機會可以讓自己更有成就。


經營事業除了要獲利,也要追求成長,因為不進則退。而身為企業家也就是事業領導者的責任,除了獲利和成長,還要照顧員工,讓優秀員工發揮所長,在企業成長與茁壯,因此,提供機會與方向,也是領導者的責任。只是這種照顧是一種互惠,員工必須有所合作與回饋,不是由雇主片面地奉獻薪資、假期等福利,使得員工坐享其成。

要想讓員工做到有所成就和貢獻,最需要領導者的有效領導。領導者想要無愧於職守,就需要博聞與廣識,充實自我的知識與見識,知道前程的威脅與機會,看清方向,用問題引導員工去思考,抓住目標,率領員工去解決問題和開創新境。

「我們是怎樣的事業?做的是什麼生意?賣的是什麼產品?靠什麼賺錢?賺誰的錢?產品有什麼優缺點?從何改進?變更價格會怎樣?成本增加怎麼辦?改變功能、品質、外觀等會有什麼結果?這個產品除了這麼用,還能怎麼用?除了是美食,還能是什麼?除了保暖還能做什麼?除了賣給現在顧客,還能再賣給誰?做什麼用?我們最擅長的是什麼?擁有什麼競爭優勢?過去這麼做現在為什麼不能同樣照做?改變做法會有什麼結果?…」

這等等相同的問題,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場所,用不同的方式,潛質不同的人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且當這些人才的知識與見識增進,所給的答案更會不同,新的通路和機會,新的觀念和方法就會產生,會創造更優良的價值和利潤,讓事業成長與擴張,發揮群力的功效。

企業轉型概念

領導者不是執行者,負責成長與開創,不負責日常營運,所以是從眾多的員工中選拔人才,共同為事業開創前程,而不是去轉移方向,不顧日常的營運。因此成功領導者之所謂成功,不在其能幹,自己能做出多少豐功偉績,在於會懂得發問和問對問題,引導團隊找到共識和目標,共同往所見的目標和所知的機會邁進。

許多企業的領導者,眼見利潤日薄,想要讓事業轉型,不是放棄既有的基礎,轉做他業,就是在管理上打轉,試圖降低成本,生產廉價的商品。他們不停地將工廠遷移,想找到更廉價的勞力和原料,用同樣技術、設備或方法,生產同樣的產品,行走在單行道上,終究無路可退。

記得前些時候,臺灣有人怪罪政府開放大陸毛巾進口,搶走毛巾業的飯碗,但是臺灣毛巾業有人有不同的想法,他替毛巾造型,把它做成蛋糕、子彈等形狀,讓一般的日常用品,變做禮品、贈品和奇幻商品,價格與利潤都讓廠商受益。更有意思的是,有位臺灣商人跑到大陸生產毛巾,他沒去傳統的消費用品市場跟別人搶生意,只是用它打入旅館業,提供盥洗用品的服務,另創天地。

為什麼毛斤只能做日用品?為什麼一味壓低售價?從上面故事,我們知道,要想讓企業轉型,除了要懂得發問,找出機會與方向,也要懂得轉念,接收不同的觀念和注意不同的機會,避開紅海的撕殺,開闢藍海的生路。

轉型不是放棄既有事業轉做不同的行業,而是改變謀生的方式,以同樣的商品用不同的技術或生意模式賺錢,或做同樣的生意,在不同的領域獲利。不要只問如何降低成本,也要問如何增加售價和利潤,如何創新市場與應用,這樣才能打開新的機會,開創新的格局。固守一個模式,我們可以肯定「企業三十年論」必現。
我要回應文章 發表新文章
本篇文章共有 0 篇回應